目前胃鏡是發(fā)現食管癌最多的一種檢查手段了,如果食管癌處于早期,也完全可以在內鏡下切除,對于患者來說創(chuàng)傷是比較小的。
一、哪些早期食管癌可以在內鏡下切除?
首先從病變侵犯的深度來說,食管黏膜分三層,M1是病變局限于黏膜上皮層、M2是病變浸潤到黏膜固有層、M3是病變浸潤到黏膜肌層。
內鏡手術的絕對適應證是M1和M2,到了M3或者SM1,也就是病變浸潤到黏膜下層上1/3,就屬于擴大適應證了,在這兩個層面,存在著2%-8%不等的淋巴結轉移的幾率,術后一定要定期做CT檢查,隨訪縱隔淋巴結有無轉移。
第二從病變的性質來說,鱗狀細胞癌分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未分化型惡性程度是相對比較高的,如果侵犯到了黏膜肌層,也就是M3,或者是黏膜下淺層,也就是SM1,淋巴結轉移的風險會更高。
對于這一部分患者,要追加外科手術,或者是縱隔區(qū)域做放射治療,避免內鏡下不完全切除,后期發(fā)生轉移。
這是在手術適應證上一定要把握住的,以上這些情況可以在內鏡下切除。
一旦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就是內鏡手術的禁忌證了,因為內鏡下手術現在還無法做到同期淋巴結清掃。
另外,病變侵犯黏膜下層的,相對比較深的;分化程度相對很差的,包括基底細胞型的食管癌;有的患者常年服用激素類的藥物,造成食管壁肌肉的退化、軟化,很容易穿孔;不能耐受手術的,因為手術需要全麻,這些情況都不太適合內鏡下切除。
二、早期食管癌內鏡下切除是怎么做的?
對于早期食管癌患者來說,診斷分期已經做完了,判斷可以做內鏡下治療,要完善相應的術前檢查,包括麻醉評估等,沒有什么問題后,就可以手術了。
全身麻醉做好后,先用手術刀在整個病變邊緣外側2-3毫米的距離做一個標記點。然后在黏膜下層注射一些藥物,使黏膜層跟肌層產生抬舉、分離,沿著黏膜下層的層次,把病變完整地剝離下來,像剝橘子皮似的撕開。切除整個病變以后,手術創(chuàng)面要做一定的處理,把上面裸露的一些大的血管做一下電凝。有的病人食管壁局部很薄,或者有穿孔的地方,還要做修補。另外,表面常規(guī)還要噴灑一些藥物做保護。
切下的病變組織要及時取出來,進行標本固定,后期用來做病理檢查。
這是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的大概過程。
大塊黏膜切除相對簡單一些,用一個圈套器類的工具,圈掉病變就可以了。
符合內鏡下手術切除的適應證,給予標準化的合乎規(guī)范的切除,早期食管癌能夠達到根治、治愈的效果。
三、早期食管癌內鏡下切除后怎么復查?
一般術后一個月以內需要復查,復查主要是做胃鏡,如果病變超出了相應的適應證,還需要再加CT的一些檢查。
一是對手術切除的效果做一個評估,是不是做到了完整的根治性切除,是不是在適應證范圍內,還是已經超出了適應證,來判斷術后是否還要再追加其他的一些治療,這是很重要的;二是看一下創(chuàng)面愈合的情況,進行藥物和飲食的調整。
術后第1年,每3個月要做一次胃鏡;術后2-3年,每半年做一次檢查;術后4-5年,每年做一次檢查。一般隨訪到術后第5年的終末,如果5年內沒有發(fā)生復發(fā)、轉移,或者其他部位沒有長腫瘤,才能夠叫臨床治愈。
術后如果復發(fā)了,在上次創(chuàng)面切口邊緣復發(fā)的,還可以再次做內鏡下切除;在基底部復發(fā),就是沒有切干凈,可能是適應證沒有判斷好,病變過深才會在基底部復發(fā),這種情況再做內鏡下黏膜切除就不太適合了,需要做食管加周圍淋巴結完整的根治性切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