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是一名18歲的女大學生,性格內向、少語、不愛交際。半年前因為穿的裙子被父親認為不好看后,逐漸出現飲食差、嘔吐等癥狀,被當地醫(yī)院的精神科醫(yī)生診斷為抑郁障礙。
但靜靜在治療期間又與父親起了沖突。這回靜靜突然不會翻身,不能正常走路,最后甚至出現雙下肢“癱瘓”的癥狀,只能蹲下,用手拽著腿往前挪步??舍t(yī)生對靜靜的雙下肢進行肌電圖檢查之后,并沒有發(fā)現異常。
最后,靜靜被確診為“癔癥”。
為什么癔癥會讓靜靜“癱瘓”呢?
一、癔癥的病因
癔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其病因一般與心理因素有關?;颊咄哂幸欢ǖ娜烁窕A,比如以自我為中心、爭強好勝、情感豐富、表演性強等。
還有些患者受暗示性比較強,也就是說他們的想法和言行經常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具有這類人格基礎的人在經歷應激事件或內心沖突長時間無法解決時容易患病。
靜靜的癥狀就是因為太在乎父親的想法才表現出來的。靜靜小的時候,胸部做過手術,留下了傷疤,自小就比較自卑,不敢穿裙子,加之與父母的關系不太親密,于是靜靜總是爭著搶著做家中的重活,想在為家庭的付出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可當靜靜鼓足勇氣嘗試穿裙子時,卻遭到父親的責備,這讓靜靜確認自己是丑的、不被認可的。靜靜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無處釋放,隨即便轉化為軀體不適,表現為嘔吐、進食困難,甚至雙下肢“癱瘓”、不能行走。
二、癔癥的表現
癔癥患者多有情緒上的異常,常見的表現有聲嘶力竭、號啕大哭、捶胸頓足等。
除了情緒異常,患者還可能對自己的身份和身邊的環(huán)境感覺到異常。比如有些患者會存在附體體驗,有些患者常認為自己已經不是自己了,還有些患者不認識周圍的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此外,有些患者并沒有這些異常的表現,而是身體出現了毛病,比如突然抽搐或不能走路、說話等,但是臨床檢查均沒有問題,也不能給患者的軀體癥狀診斷出相關的疾病。
不論患者表現出哪種癥狀,都應該及時送往醫(yī)院治療,了解這些癥狀背后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只有解決了患者內心的沖突,才能讓患者早日擺脫困擾。
三、癔癥的治療
癔癥的治療方法有很多,比如暗示療法、行為治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
進行暗示治療時,周圍環(huán)境要安靜,所有無關人員要離場,避免圍觀者的驚慌或關注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加大治療難度。待患者情緒穩(wěn)定下來,在隱蔽的前提下,醫(yī)生會傾聽患者的訴說,讓患者宣泄不良的情緒,再配合語言暗示,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語言暗示一般是具有良性作用的正面言語,有助于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行為治療一般采用系統脫敏治療法,先要了解導致患者異常行為的原因(應激源)是什么,再循序漸進地給予患者相應的刺激,并教會患者應對這些刺激的方法,使患者已建立的條件反射逐漸消失。
物理治療是對患者進行針灸、電針治療等,這種方法對癔癥型癱瘓、失聰、失明、說不出話等功能性障礙的患者效果比較好。
藥物治療是對癔癥發(fā)作或突發(fā)激情興奮、抽動、抽搐的緊急處理方法,一般可以使用一些抗精神病藥物。
癔癥的發(fā)作與個體的情感體驗有關,患者只要認識到自身某些性格特征與發(fā)病之間的關系,就能明白唯有給自己的心理“減重”,才能擺脫癔癥的困擾。在感受到壓力時,可以有意識地轉移注意力,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也可以暫時離開當時的環(huán)境,找一個安心舒適的地方改變一下心境。這樣做可以穩(wěn)住病情,防止癔癥的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