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是北宋初年的著名的軍事家族,其保家衛(wèi)國、精忠報國的故事可謂是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主要描述了楊繼業(yè)(楊業(yè))、楊延昭、楊文廣等四代人戍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其中,楊家將的創(chuàng)始人為楊繼業(yè),世人尊稱其為“楊令公”。
楊令公不但武功蓋世而且軍事理論十分豐富,排兵布陣之法也相當厲害,素有萬夫不當之美譽。他有七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個個武功超群人人如狼似虎,也是楊家的雄厚班底,更是楊令公的驕傲和本錢。除此之外,楊令公還有個強悍老婆,武功不在其下,這就是家喻戶曉的佘賽花佘老太君。夫妻倆一手打造的楊家將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熱血奮戰(zhàn),忠心報國才譽名天下。
其實,最初的楊家將也并非白玉一塊,甚至是有恥不可敘。楊家將起先也非大宋之臣,而是楊令公經(jīng)過四次的交戰(zhàn),方成為宋朝的臣民。楊家由普通軍官到楊家軍,再到“楊家將”并非徒有虛名,此譽皆與這四戰(zhàn)有關(guān),而每一戰(zhàn)都給人留有啟示。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四次的交戰(zhàn)情況。
一、第一仗,一戰(zhàn)定身份
宋朝初期,天下并不太平,軍閥混戰(zhàn)各霸一方,由此形成了諸多小國,北漢就是其中之一。
楊令公便是此國的一位普通中級軍官,遠沒達到將軍級別,根本稱不上將和家什么的,直到有一年周國前來挑事,北漢皇帝連吃幾場敗仗,丟掉了好幾座城池才慌了手腳。一莫愁展之時,有人提議調(diào)楊令公出征,北漢的劉皇帝并不看好,因為,此時的楊家根本就沒名聲,在無人可使的情況下,也只得此一時彼一時了。
而楊令公接到圣旨倒是十分高興,雖然知道此戰(zhàn)險惡,卻是改變命運的機遇,都說亂世出英雄、惡戰(zhàn)顯梟雄。這不,楊令公領(lǐng)了老婆和兒女齊上陣,頃了家當要打好這場立身揚名之戰(zhàn),不講是光宗耀祖,得讓皇帝不得小看我楊家之力。不知是周軍的狐假虎威,還是活該楊家是鴻運當頭,第一次交戰(zhàn)僅派兩個兒子上場,就打服了周軍,楊家一路追擊,周軍節(jié)節(jié)敗退,先前搶去了城池還沒坐熱呢!又被楊家給悉數(shù)奪回。最終周軍大敗而被趕回了原籍。
漢皇帝激動的直掉眼淚,堂堂一朝文武官員不下數(shù)百,竟然無人主動請戰(zhàn),想不到一個無名之輩竟就打跑了倭寇,簡直是天大的恥辱。由此引起北漢官場的動蕩,而最大受益者便是楊家,褒揚,史無前例的褒揚。漢皇帝不但賞賜了無數(shù)的金銀珠寶,還劃出幾座城池讓楊家負責經(jīng)營,楊令公受寵若驚,本想弄出一點明堂刷刷臉而已,想不到竟一戰(zhàn)成名,獲益是匪夷所思,可謂是一步登天。
這漢皇帝的大腦絕對不在明智范疇之內(nèi),給予鼓勵沒錯,重獎也無可厚非,從奴隸到將軍已是奇跡,豈不知劃地經(jīng)營乃是朝廷的大忌。這般豪爽顯然已過度,保家衛(wèi)國本是軍臣的義務(wù),劃田劃地豈不是自設(shè)內(nèi)憂?反正楊家是徹底翻了身,打出了名聲、打出了威風,從此稱霸一方,最終連漢皇帝都讓他三分,這不是自食其果嗎?
二、第二仗,張狂擅作漢帝主
潮來潮去,弱國北漢又遭強國宋朝的窺視,宋太祖趙光胤親率大軍前來攻打,而且是所向披靡,漢國幾乎沒有招架之力,每一仗不是傷將就是丟城。如此下去,要不得幾日就會攻入京都啊!戰(zhàn)情讓漢皇帝急的是六神無主,此時,又有人又推薦楊令公,但遭人責疑,因為如今的楊家早已今非昔比,只顧經(jīng)營自己的小圈子,哪管什么國敗存亡,就是肯出面參戰(zhàn),不花重金恐怕也是枉然。
自釀苦酒自品嘗,好在漢皇帝不吝嗇錢物,用錢擺平困境也非大事,立馬頒下圣旨,封官加爵金錢開道。為表示皇帝的信任和鼓勵,又把楊家的七狼八虎統(tǒng)統(tǒng)請來,一番花天酒地聯(lián)絡(luò)感情后,楊家整裝出發(fā)。那宋軍根本就沒把楊家放在眼里,主要是一路凱歌而生輕狂,都說驕兵必敗,宋軍也是這樣。
由于輕敵和藐視吃了大虧,這回遇著的是硬手,而且非是一個檔次,連著幾仗都以敗北收場,而且是損失巨大。雙方交戰(zhàn)數(shù)月,宋軍竟未能前進一步,眼看糧草及后勤補給出現(xiàn)問題,如果再僵持下去,定會吃虧,宋太祖思來想去也沒個好法,有臣建議派人去議和,這樣不但解決了面子問題,也能達到自想的效果,還能為后續(xù)留下一手。
宋太祖就依計著人帶上金銀財寶登門議和,按理說楊令公正在勝利頭上,這宋軍儼然是手下敗將,哪有議和之理?再說,即使議和也是朝廷皇帝的事,一個大臣怎有這個權(quán)利,除非皇帝下圣旨,或者是授權(quán)。但就是這樣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楊令公竟然私自接受了議和,內(nèi)在原因誰也搞不清,估計也非金銀珠寶這么簡單就能擺平。
所以,有人說楊家有背叛漢國之意不是沒有道理,由此看出:過分的抬高、拍腦袋的善良、以物抵功絕非是明智之舉,最后遭損的定是自己。當然,楊家也許并非是忘恩負義,或許是有難言之隱,但超出游戲規(guī)則是不爭的事實,總之,這一仗楊家雖勝卻是負了北漢。
三、第三仗,終成宋國臣
宋太祖趙光胤犯北漢沒成功,回來沒兩年就歸了西,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世稱宋太宗,他繼位后的第一件事就聽信哥言,招安了山匪呼延贊,接著就是攻打北漢。宋軍長驅(qū)直入、所向披靡,一路凱歌,北漢連吃敗仗岌岌可危,劉皇帝是焦頭爛額,有人便提議再請楊家出山,結(jié)果是反對聲一片,其焦點就是這人極不厚道,是個忘恩負義之徒。劉皇帝也是心存怨恨,上次本來是扭轉(zhuǎn)乾坤,就是因為莫名的議和,才造成今日之困,可如今已處在危急存亡的關(guān)頭,除了楊家也找不出個能頂事的,只得再花巨資又十分不情愿地請楊家出戰(zhàn)。
楊令公沒半點拒絕,就領(lǐng)著兒女來到陣前,其實,楊令公也感憋屈。當年議和主要是看在宋軍強大的份上,自己雖勝幾仗也屬僥幸,一旦雙方形成膠戰(zhàn),定是自己吃虧,對方既然言和,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蛇@一切又不能言明,否則定會影響自己的聲譽,有道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才做下不妥之事而簽下議書,如今卻引得輿論一片,怪直怪自己不該貪便宜受了宋軍的禮。如今只能以戰(zhàn)來證明自己不是是叛徒,更沒有出賣國家。
再說,宋軍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成想關(guān)鍵時刻又遇楊令公,宋軍責怪楊令公不守誠信,楊令公罵宋軍既然議和就不該來犯,雙方打完口水仗,便動起刀槍。結(jié)果楊家依然露臉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宋軍見不能打贏就當起了縮頭烏龜,閉陣息兵尋找突破之法,再賄賂楊家已不可能,便改變策略賄賂北漢奸臣,放出楊家已和宋軍聯(lián)手等等不實消息,來瓦解楊家軍同朝廷的關(guān)系。
漢帝就天天催逼戰(zhàn)況,這邊宋軍就是不出戰(zhàn),各種流言蜚語滿天飛,沉不住氣的漢帝當即招回楊令公,一頓言斥之后竟將他綁了起來,以叛國賊要殺了他,得虧宰相及時出手相救,落個戴罪立功才被放回。
北漢帝這一抓就犯了致命錯誤,楊家本就有所不滿,如此一來不但上了宋軍的當,還增加了楊家的反意,算是白白地將楊家拱手送給了宋軍,也就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再說,楊令公回到陣地將遭遇一說,七個兒子個個義憤填膺,極力要求投靠宋軍,那宋軍聞聽得消息自然是喜不自禁,當下就派人帶著禮物和承諾登門拜訪。這第三仗就半途而止,楊家被逼無奈投靠了宋軍,這才演義出大宋王朝的鐵軍傳奇。
四、第四仗,忠譽揚天下
拿下北漢后,宋太宗龍心大悅,在大臣們的鼓動下又開始挑戰(zhàn)遼國,完全忘了自己的軍馬疲憊及后勤補給等一應(yīng)問題,倉促再戰(zhàn)結(jié)果是丟盔棄甲、慘不忍睹,險些造成滅頂之災(zāi)。多虧楊家兩個兒子拼了命保護,宋太宗才得以逃出,所率軍馬損失過半,當宋太宗灰溜溜地跑回京城,不是總結(jié)戰(zhàn)敗之因,而是大加褒揚剛剛投誠的楊家。
將楊令公封為大元帥,七個兒子全被封為將軍,成為宋朝自開埠以來最大的封賞,以至于引起滿朝官員的不滿。楊令公自有明理,主動退還了兒子們的烏紗,其實,自己是元帥,下面的將軍還都不是自己說了算,不過是時間而已。
遼國見宋軍兵敗如山倒,竟忘了“窮寇莫追”的古言,也做起“直搗黃龍”的美夢,結(jié)果被宋人設(shè)計打個落花流水。落敗回朝后,元帥被革了職,遼國的主人蕭太后也是個鐵娘子,哪能咽下這口氣,又重新任命了元帥,領(lǐng)兵再次攻打宋城,以報被欺之仇。宋軍守將見遼軍氣勢洶洶反撲,一時失了準而不敢迎戰(zhàn),連忙上報請求朝廷增援,宋太宗就派了新帥楊令公領(lǐng)兵馳救。來到邊城發(fā)現(xiàn)城已被遼軍圍困數(shù)日,就安營扎寨觀察敵情,第二天就上門叫陣,正在勢頭上的遼軍根本沒將他們放在眼里,派將迎戰(zhàn)。
楊五郎挺槍上前,兩人打了幾十個回合,最終敵將被五郎斬于馬下立下首功。遼軍又派出先鋒出戰(zhàn),令公六子拍馬迎戰(zhàn),兩人打的天昏地暗,最后又被六郎砍了腦袋,一時遼軍大敗,楊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遼國的國境線,由于擔心后勤補給才止住陣,上報朝廷定奪。其實,憑著楊家軍的銳氣和力量完全可以直搗黃龍,幾個兒子更是群情激昂,非要端了遼國之鍋,立下駭世之功。那為什么楊令公優(yōu)柔寡斷呢?
他是沒忘前車之鑒,更知道鋒芒畢露的后果,畢竟新來乍到,沒必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當下已遵皇命解了圍城之急,又將遼軍趕回了老家,本就是首功一件,見好就收才是最佳策略。果不其然,朝廷要求楊家撤兵回朝,養(yǎng)精蓄銳再做道理。楊家回朝時受到隆重歡迎,褒揚不已。這是楊家軍入宋第一仗,就打出了威風和名氣,由此成為宋朝的鐵軍,七個虎狼兒子再次被封為將軍,滿朝文武再無異聲,楊家軍這才成了聞名于世的“楊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