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無論是君王、文臣還是武將,死后大都會得到一個謚號,而謚號就是對他一生功過的綜合評價。文忠,就是官方封給大臣的一種謚號,清代大臣李鴻章獲得的便是這個稱號。
在清朝,“文忠”是僅次于“文正”的謚號。不是對國家社稷作出重大貢獻的大臣,是不可能得到這一謚號的。因此,有清一代,獲得過“文忠”謚號的大臣寥寥可數(shù),總共只有十人。
這其中,就有本文的主人公——周天爵。
周天爵是山東東阿人(今山東省陽谷縣張秋鎮(zhèn)竇營村人),生于1775年。1811年,周天爵考上了進士。這一年,他已經(jīng)36歲了。在清朝,這樣的年齡考上進士,算是比較大了。好在周天爵總算憑借進士這塊敲門磚,進入了官場。
應(yīng)該說,周天爵的官場之路,走得頗為順暢。他雖然考上進士后沒有被點翰林,而是直接分到地方上,當了安徽懷遠縣的知縣,但是“老虎班”的威風還是很大的。20多年來,周天爵歷任宿州知州、廬州府知府、廬鳳潁泗道、江西按察使、陜西布政使、漕運總督等職,直至擔任湖廣總督。
就在這時候,周天爵遇到了官場上的第一次打擊。
周天爵對下屬比較苛刻,使得不少下屬在背地里埋怨他。周天爵自己卻根本不在意。1840年,大冶知縣孔廣義被革除職務(wù)后,對周天爵進行檢舉揭發(fā)。御史又雪上加霜,彈劾周天爵濫用酷刑。道光皇帝知道后,派人前往調(diào)查。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些控告基本屬實。道光皇帝隨即將周天爵革除職務(wù),發(fā)配到伊犁去。
順便說一下,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后,也是被道光皇帝發(fā)配到了伊犁。
當時,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硝煙彌漫,朝廷正是用人之際。1841年,道光皇帝將主持廣東軍務(wù)的欽差大臣琦善革職,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奔赴廣東前線。同時,道光皇帝將周天爵重新起用,命他奔赴廣東,接受奕山的差遣。
候補知府、漕運總督、南河總督……周天爵官職升遷頻繁,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差不多官復(fù)原職??墒牵芴炀舻拿]有改,依然濫用酷刑,失察下屬,在1843年遭到彈劾。
周天爵很知趣,主動奏報朝廷,請求革除所有職務(wù)。道光皇帝見此,責令他以二品頂戴退休。這年周天爵68歲了。
如果不是太平天國運動,周天爵怕是要在老家山東平靜地度過晚年生活。
1851年,以金田起義為標志,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最初,太平軍所向披靡,清軍屢戰(zhàn)屢敗,無法抵擋太平軍的攻勢。剛剛繼承皇位的咸豐皇帝,在老師、刑部尚書杜受田的推薦下,將已經(jīng)76歲的老將周天爵起用為廣西巡撫,加總督銜,與太平軍作戰(zhàn)。
咸豐皇帝調(diào)兵遣將,在廣西前線的除了周天爵,還有欽差大臣李星沅、廣西提督向榮等人。大家都是領(lǐng)導(dǎo),誰也不服誰,彼此之間推諉扯皮,所以廣西戰(zhàn)局沒有起色,太平軍依然四處進攻,搞得各地膽戰(zhàn)心驚。
咸豐皇帝非常不滿意。那時候,李星沅已經(jīng)戰(zhàn)死沙場,無法追究責任,咸豐皇帝隨即將周天爵和向榮兩人都予以處罰,革除了周天爵的總督銜,革除了向榮的職務(wù)。
1852年,太平軍先是轉(zhuǎn)戰(zhàn)于湖南、湖北兩省,繼而揮師南下,進入安徽,并攻克了軍事重鎮(zhèn)安慶。安慶失陷后,安徽巡撫蔣文慶戰(zhàn)死殉國。清廷命周天爵為安徽巡撫,駐守潁州,繼續(xù)指揮軍隊與太平軍作戰(zhàn)。
周天爵擔任安徽巡撫期間,發(fā)生了一件趣事。周天爵知道太平軍作戰(zhàn)很厲害,不能強攻,便建議進行毒攻,將30萬斤斷腸草扔到長江及附近的河流里,讓飲用長江水的太平軍腸穿肚爛而死。
這種辦法一點效果都沒有,結(jié)局可想而知。
1853年,周天爵由于年歲已高,加上身心交瘁,病逝于潁州軍營中,時年88歲。晚清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很低,能夠活到70歲以上的人就非常少,周天爵在三起三落的挫折和打擊下,還能活到88歲高齡,實屬罕見。
周天爵死后,朝廷念及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追贈尚書銜,追加“文忠”的謚號。在清朝,“文忠”謚號相當尊貴,幾乎不會將它賜給沒有獲得翰林的人。周天爵并非翰林出身,還能夠得到“文忠”的謚號,主要是朝廷為了嘉獎他“秉性忠直,勇敢有為,心地品行迥超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