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羋月傳》中的男主角們,最能反映戰(zhàn)國人文氣息,最文質彬彬的角色,不是老成穩(wěn)重的“老伯”秦王,也是不瀟灑倜儻的義渠君,而是羋月的“初戀”公子歇,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黃歇。歷史上的戰(zhàn)國四公子是怎么回事?真實的黃歇又是怎樣一個人?今天帶大家揭秘戰(zhàn)國四公子的歷史風云。
戰(zhàn)國四公子的形成:士人階層的崛起
戰(zhàn)國四公子的形成,源于戰(zhàn)國末年諸侯爭霸的亂象,這是一個大爭大亂之世,七雄之間的交鋒和沖突愈演愈烈,在不斷的交鋒和沖突中,人才的重要性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人才的地位也史無前例的高漲,各國之間為了爭奪人才也無所不用其極。養(yǎng)士的現象出現于戰(zhàn)國早期,等到了戰(zhàn)國晚期,養(yǎng)士終于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狀,這一時期各國為了自保,同時對抗日漸強大的秦國,竭力網羅各路人才。一批王公貴族便擔此責任,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養(yǎng)“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以此形成國家智囊團,在列國紛爭中出謀劃策、奔走斡旋,古代的知識分子階層——士,在此時開始形成。
當時,以養(yǎng)“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他們皆以禮賢下士,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一般是國家君王的后代),時人稱之為“戰(zhàn)國四君子”:“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過秦論》賈誼),四君子的養(yǎng)士可以看作是這一社會風尚的典范和代表。
歷史上的黃歇:戰(zhàn)國四公子中的辯才
《羋月傳》中的黃歇,每次出場都是一副翩翩君子的形象,他本是楚國江夏人,中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在歷史上是著名政治家。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春申君以明智忠信,寬厚愛人,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于世。頃襄王時,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國和魏國后,聯(lián)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退兵。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考烈王。
在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的丞相平原君趙勝前去楚國請求救援,楚考烈王棄秦楚兩國的盟約不顧,派遣春申君領兵救援趙國。與此同時,魏國也派出信陵君魏無忌救援趙國,他出使各國,與魏、趙三國的聯(lián)合,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黃歇向北征伐魯國,次年黃歇滅掉魯國,任命荀況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通過援趙滅魯,黃歇的在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國重新興盛強大。
戰(zhàn)國四公子其他
信陵君魏無忌:戰(zhàn)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魏國自梁惠王魏罃時的馬陵慘敗后,國勢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鄰秦國經商鞅變法、張儀略地,在列國中突起,魏國毗鄰秦國,受秦害較深。魏無忌處于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yǎng)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門客眾多,其中包括看守城門的侯贏,殺豬的朱亥等。信陵君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竊符救趙: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于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情急之下,信陵君魏無忌聽取侯贏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但此后不為魏王所用,郁郁而終。信陵君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生死榮辱為輕的優(yōu)良品德自古以來,飽受稱頌。
平原君趙勝:趙國宗室大臣,趙武靈王趙雍之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弟,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夫,因賢能而聞名,號平原君。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千人,和朋友關系處理得很好。但不注意禮貌對待平民,后在一名門客的指導下和平民搞好了關系,威名大震。趙勝為趙過之相,趙孝成王七年,長平之戰(zhàn)趙國戰(zhàn)敗,秦軍進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勝盡散家財,發(fā)動士兵,堅守城池,長達三年之久。趙王派趙勝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奮勇,同趙勝去楚國求援,說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此即“毛遂自薦”。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兵困糧盡,趙勝盡散家財,發(fā)動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楚軍和魏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古人評價其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從戮,義士增氣。兵解李同,盟定毛遂。虞卿躡蹻,受賞料事。及困魏齊,著書見意?!?/p>
孟嘗君田文: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齊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襲其父爵于薛國,又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好客養(yǎng)士,在薛邑時,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他寧肯舍棄家業(yè)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幾千名食客,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他相同,并來到門下的賓客都熱情接納,不挑揀,無親疏,一律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著名的典故“焚券市義”就是講的孟嘗君,在門客馮諼在薛國燒掉百姓的債券,以提升孟嘗君威望的典故。孟嘗君在秦昭王時曾入為秦相,不久逃歸(逃離時,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即成語“雞鳴狗盜”出處),孟得以逃回齊后為齊湣王相國,曾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攻入秦國的函谷關,到了鹽氏,秦國求和,以山西臨汾之西南的武遂還給韓國,今風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還給魏國,極大打擊了強秦,鞏固了各國均衡的局勢。荀子評價他為:“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huán)主圖私為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