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到清代溥儀退位,中國共出現了400多位皇帝,其中有明君也有昏君,但人無完人,即使是明君也難免會有一些污點。但是,縱觀整個歷史,這三位皇帝沒有被后世謾罵過,他們是誰呢?難道他們沒有污點嗎?
不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惡行也是敗壞了他的名聲,這次事件中的儒生就算沒有主掌大權,靠著一只筆桿子依舊可以寫死一個人。在秦朝敗滅之后,漢朝統(tǒng)治者要求之下以及儒生自己對于秦始皇的厭惡,導致這位君主被寫成了只有過無功績可言的存在。其實,如果不是秦始皇的建模,未來的封建制度也不會如此完善,在小編看來,評價一個皇帝的功績便是要看他在政治上的創(chuàng)新。所以,秦始皇無愧于自己始皇帝的名號。
劉詢,漢武帝曾孫,因巫蠱之禍,一出生就在牢獄之中,后流落民間,吃遍民間疾苦。權臣霍光當政后,缺一個傀儡皇帝,就把他帶回了皇宮。權臣霍光死后,漢朝便迎來了“宣帝中興”。漢宣帝上臺后,不僅輕徭薄賦,還主張對外強軍,困擾漢朝一百多年的匈奴問題,到他這才真正解決。據《漢書·宣帝紀》中記載:“御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后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云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及度遼將軍范明友、前將軍韓增,凡五將軍,兵十五萬騎,校尉?;莩止?jié)護烏孫兵,咸擊匈奴。”
公元前72年,漢宣帝剛上臺,局勢不穩(wěn),匈奴趁此進犯烏孫國,烏孫國王向漢朝求救。漢朝十五萬精騎出關,在烏孫兵馬兵馬的配合下,打得匈奴只剩下老弱病殘,宣帝還在邊界上立下“定胡碑”,上書:“凡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為漢土!”第二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弟弟進奉漢朝,第三年呼韓邪單于親自入漢,匈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在我們的印象中,隋煬帝就是個無法洗白的暴君啊。他就是惡名昭彰的隋煬帝楊廣。首先能辯駁楊廣不是暴君的第一點就是京杭大運河,由隋煬帝主持開鑿的這條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自這條運河開通以來對經濟的發(fā)展和各地區(qū)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就連至今仍然在發(fā)揮著它的作用。
他是北宋最負盛名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是大宋國運最極的四十多年。從他的“仁”就能看出,他是一位以仁政治天下的皇帝,他不斷嘗試變法,雖然失敗而來,但是對于后世還是有非常好的借鑒意義。身為皇帝,非常節(jié)儉,常常為子民和手下考慮,非常平易近人。在他的哪個朝代,出現過許多忠臣名家比如包拯,范仲淹和王安石。他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了宋朝鼎盛的局面,而且四十多年沒有任何戰(zhàn)亂,百姓安居樂業(yè),就連敵國國王聽說他死之后,都深深為他惋惜。
這三位皇帝可以說在歷史上的功績并不算是最大的,對于后世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只是對當世有非常大的貢獻。但是卻基本沒有人黑他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什么可罵的,實在找不到一點可以罵的地方,就算有人勉強去罵,只能證明一個問題就是那個人一定是在找存在感,畢竟做三位皇帝做到這個份上,真的是太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