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中國歷史唯一一位女性皇帝,她先后嫁給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二人。她極具政治才能,為唐朝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唐高宗李治執(zhí)政后期,武則天已基本控制了政權,但其一直沒有篡位登基,反而是等到李治駕崩7年后才登上皇位,這是為什么呢?她在忌憚什么?
在中國歷史中,但凡提到女性,武則天就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雖然在封建王朝,女性掌權者甚多,不管是漢朝的呂后,還是讓清朝走上末路的慈禧太后,總是許多愛好歷史學者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在這些人中真正能被稱之為女皇的無疑只有武則天。其實很多都是通過相關的影視劇了解的,但是在影視劇中卻把歷史人物的感情刻畫的過于精細,卻忽視了歷史本來的真實性。
篡位指標
封建時代各朝各代都不乏篡位者(廣義),篡位的類型也各不相同,比如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劉裕篡晉、李淵篡隋、趙匡胤陳橋兵變、朱棣靖難之役、明英宗奪門之變等等。
不難發(fā)現(xiàn)我舉的例子都是篡位成功的案例,他們之間有沒有什么共同點呢?
有的,而且每一個都有篡位指標,達到這些指標才可能篡位成功。
第一個指標:被篡位對象實力較弱或者是傀儡
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拿曹丕篡漢為例,東漢末年在董卓進京那會東漢的皇權已經(jīng)徹底蕩然無存了。先是首都被燒了,中央沒有兵馬可調(diào)動,天下諸侯不聽號令,漢獻帝就那樣被一般土匪挾持趕來趕去,漢獻帝的正統(tǒng)朝廷班子常常連吃飯都很困難,這種狀態(tài)的東漢政權已經(jīng)是病危狀態(tài)了,即將死亡。
漢獻帝唯一的利用價值就是被曹操拿來“挾天子以令諸侯”,徹頭徹尾的傀儡,能活著已經(jīng)是很幸運的事情了,更別談翻身了。所以漢獻帝的勢力,可以說是沒有,或者說等于零,被曹魏集團篡位,也只是時間問題。
被篡位對象的勢力,或者說皇帝的勢力,至少是屬于比較弱的級別,篡位者才能成功篡位。司馬家用了三代人的努力才成功篡位,取代曹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皇帝的宗親勢力本身很大,司馬懿蟄伏了好多年才通過突然政變的方式得手,可見被篡位對象勢力較強的時候,篡位難度是多大。
不掂量對方的實力,就可能像吳三桂那樣誤判形勢,最終失??;或者像曾靜那樣企圖說服一個忠于清廷的封疆大吏篡位,也是異想天開。
唐高宗李治雖然性格懦弱,后期處處受制于武則天,但其文治武功也是有目共睹的。扳倒長孫無忌為首的外戚集團,消滅門閥政治,平定突厥掃除北方外患,滅高麗完成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未竟之事業(yè),當時大唐的疆域超越了之前的所有朝代,在這些方面,遠比他的老爹唐太宗李世民建樹也多。
這樣的唐高宗李治可不是傀儡漢獻帝劉協(xié)、失去宗親勢力支持的魏元帝曹奐、7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將病死的明代宗朱祁鈺,實力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本身李治沒有犯什么大錯,做出的成績又很高,武則天要篡位也找不到合適的借口,無疑篡位難度是很大的。
第二個指標:競爭勢力被控制或者消除
桓溫可以說是一代梟雄,堪比后秦主苻堅,甚至差點到了曹操的級別。他基本掌握東晉的所有兵權,甚至能做到帶部隊進入皇宮,但在準備逼宮的時候,受到王謝為首的門閥士族的聯(lián)合反對,最終還是放棄了篡位,飲恨終生。
桓溫之所以會忌憚這些門閥士族,是因為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就是門閥政治。這些門閥掌控著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乃至經(jīng)濟,離開這些門閥的支持,任何皇帝都寸步難行。所以東晉的皇權雖然一直很弱,一直被王謝兩家主導,但只要他們不想皇帝倒臺,就沒人能動得了皇帝。
桓溫所代表的就是寒門庶族的勢力,與門閥士族是屬于競爭的關系,且整體上處于劣勢,甚至是被絕對壓制,所以即便桓溫有了兵權也跨越不了這道歷史的鴻溝。
可見競爭勢力的強弱,也是決定篡位成功的重要因素。消除競爭實力的影響是篡位者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劉裕篡晉,就是先打壓王謝兩家,然后殺光司馬氏后人,才篡位成功的。
唐高宗李治執(zhí)政后期,雖然門閥政治已經(jīng)結束門閥勢力已經(jīng)不是武則天的競爭勢力,李唐忠臣在執(zhí)政初期被長孫無忌打壓消滅得差不多也構不成競爭威脅,但武則天還需要面對一大群李唐子孫。這些人有封地有官職有的甚至還有兵權,是剩下的最大的威脅。所以武則天在李治駕崩后,屠戮了李唐宗室,目的就是掃除這些障礙。
另外武則天與李治的兒子比如李顯、李旦也屬于這個群體,擁有皇位的繼承權,是需要先處理一下將他們變成傀儡才能算掃除障礙。而且只要李治在,武則天要動手還得經(jīng)過李治同意,難度也很大。
第三個指標:民心認可
這里所說的民心認可,包括兩個重要因素——經(jīng)濟穩(wěn)定和輿論認同,一般來說經(jīng)濟因素優(yōu)于輿論因素。
經(jīng)濟穩(wěn)定了,普通民眾對誰當皇帝都不會有太大的抵觸。比如朱棣靖難之役,對明初的經(jīng)濟影響很小,所以篡位之后百姓不會有太多的抵觸,會抵觸的也只有建文帝的舊臣,所以朱棣對自己的軍事實力有信心,自認可以快速打贏戰(zhàn)爭,之后政權就穩(wěn)定了,所以他不擔心會出現(xiàn)民眾情緒反彈的情況。
對于當時的武則天來說,唐朝的經(jīng)濟還算穩(wěn)定,民眾可能不會關心上面當皇帝的是誰。不過輿論認同上武則天做得還不夠,她只是做到了“二圣臨朝”,但民眾是否能接受女人當皇帝她其實還不自信。這要等到李治駕崩后,通過尊佛抑道,用很多迷信的手段推動輿論,才使得百姓相信自己是天命之人,最后才敢踹開兩個兒子自信地穩(wěn)坐皇帝寶座。
綜上所述唐高宗李治本身實力還在,無法一口氣扳倒;且當時還有李唐子孫這些競爭勢力,且武則天的兩個傀儡兒子還需要處理,還有障礙沒掃除;另外武則天還認為輿論認同還沒做足,民心認可不夠,導致武則天不自信,所以不敢殺李治篡位,要等他死后7年消除了這些影響因素,才真正正式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