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中,國家的軍政財權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絕對的話語權。在古代,因爭奪皇位父子成仇、兄弟互相殘殺的事情很多,如玄武門之變、清朝九子奪嫡事件等等??v觀歷史,男子奪權成功的非常常見,但女子奪得地位的卻少之又少,這是源于什么呢?
事實上,中國一直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制,女性只需要養(yǎng)蠶織布,不需要像男性一樣下地耕作參與任何的公共事物,因此女性的社會地位十分的低。就連《詩經》中也有記載“婦無公事,休其蠶織”。而且古代女性因此只能一生依附于男人,相夫教子。
事無絕對,即便封建禮教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但是還是有著偉大的女性沖破牢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令人驚嘆。武則天便是其中最光彩奪目的一位,而她的身邊的女官——上官婉兒也是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子。
但是上官婉兒卻在李隆基登基后就因為她擾亂朝政將她處死,一代英才就此隕落,上官婉兒最終也淪為了權力爭奪的犧牲品。那么這樣一代才女,最后卻落得如何下場?
01上官婉兒的成長
上官婉兒出生公元664年,正處在唐高宗執(zhí)政在位時期。而她的家世也是十分顯赫,祖父上官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用文人,而上官儀也因此平步青云,成為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曾創(chuàng)造出了極具初唐風貌的“綺錯婉媚”的上官體詩風。
麟德元年,上官儀得罪武則天而受到處以死刑。上官儀獲罪后,家人也受到牽連,上官婉兒被發(fā)配到掖庭為奴。從天堂跌至地獄,上官婉兒并未放棄。在唐朝社會,貴族女子可以接受教育,參與政事,恰好,上官婉兒是一位才女。
武則天上位之后,十四歲的上官婉兒因為才華橫溢,跟祖父上官儀有著十分高的才氣便被武則天留用,免去了她宮女的身份?;蛟S是受祖父的影響,上官婉兒在武則天身邊服侍的時候,對于草擬詔令、批閱百官奏折也是信手拈來,逐漸成為武則天十分器重的人,被重用為“內舍人”。
02一步錯,步步錯
上官婉兒在得到武則天的重用之后,也逐漸參與到了政事之中,甚至有的時候可以幫武則天出謀劃策。但在其中,上官婉兒逐漸看到了權力的重要性,伸出了極強的權力欲望,而在與武則天相處的二十七年間,更是懂得了皇室之爭。但偏偏,她走錯了。
武則天稱帝之后,引起諸多朝臣和皇子的不滿,神武之變爆發(fā)的時候,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更是在洛陽起兵兵變,以此逼迫武則天退位。神武政變之后,武則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顯繼位,而作為武則天的“內舍人”的上官婉兒卻并未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她變成了唐中宗的妃子,被封為昭儀。
而身為昭儀的上官婉兒也并未想過要放棄權力的爭奪。繼續(xù)參與著朝中事務,開始想方設法追名逐利,甚至干預到皇位,與此同時,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也紛紛開始在參與到這場分權的戰(zhàn)爭中來。
上官婉兒因為一生無子嗣,便想要扶持一位人來繼承皇位,李重茂還年幼,很容易就將其控制在手中,但是多年的磨礪的上官婉兒知道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便在私下與韋后、安樂公主來往。
韋后性格十分軟弱,上官婉兒曾多次勸說讓她效仿武則天,從李顯手中奪權,甚至將武則天的后人接進宮中重用,打壓李唐宗室??上ыf后沒做到不說,反引得太子李重俊十分不滿。
在公元707年,李重俊將武三思捉拿之后,本想一并將上官婉兒捉住,卻沒想到,上官婉兒早已得到消息,先一步向唐中宗告狀揭發(fā),太子意圖謀反,要先殺了自己在奪權弒帝。李重俊因此被唐中宗帶兵殺死。
三年之后,唐中宗李顯去世,上官婉兒又投向了太平公主,兩人商議著立李重茂為太子??伤齾s把李隆基忘了,此外,當時的韋皇后不滿足朝政大權,想要效仿武則天,成為第二位女皇帝,更是麻煩不斷。
03李隆基發(fā)動政變
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子,早年被封為諸侯楚王,外派到潞州。神龍兵變之后,被調任到長安。而在韋皇后想要稱帝的時候,李隆基同太平公主發(fā)動唐隆政變,將韋后一黨盡數(shù)剿滅。而上官婉兒雖然即使向李隆基表明自己的忠誠之心,卻不知李隆基對她的行為早生不滿,便將她處死,上官婉兒最終也淪為了權力斗爭的陪葬。
在李隆基的眼中,自己就是一把不被人注意的利刃,殺人于無形,而上官婉兒從未想到過要扶持自己一把,除此之外,上官婉兒雖然與太平公主交好,但是政治就是一場博弈,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殺掉上官婉兒,才能更加快速地清除太平公主,自己的權力才能更加穩(wěn)固。而唐朝作為一個女性可以干政的王朝,女人干政終究會出大事,必須早做決斷,將能夠影響朝政的不利因素盡數(shù)鏟除
04結語
自古紅顏多薄命,上官婉兒是一個既有智慧,在政治方面又十分有才華的女子。但是在唐朝那樣一個政治風卷殘云的時代之下,上官婉兒卻不懂得知足常樂反而一味地爭權奪利,像一個不倒翁一樣,穿梭在各大集團勢力之間,最終引得李隆基對她厭惡也十分害怕,無情地殺死她。而在她死后,她的墓葬也被人破壞。
以上官婉兒的才干,放在現(xiàn)代女性中,絕對是一位佼佼者。但是因為人心不足蛇吞象,想要的太多,付出的代價也就太大。通過歷史真相來看,實在不冤。
李隆基本就是一個懂得韜光養(yǎng)晦的梟雄,而上官婉兒長時間深處政壇,卻忘記了如此重要的一位皇室血脈,不曾對他有過任何關注,真的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假設上官婉兒對于李隆基曾經有過那么一絲絲的關注,最后的結局又是否會像上官婉兒所設想的那樣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