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一直都是戰(zhàn)場上運籌帷幄的人,甚至逐漸被現(xiàn)在的人們神話,幾乎代表了整個三國的智慧化身。而在他來到劉備的麾下之后,是劉備登上了榮耀之路,直到最后,天下一分為三。而在著名的上谷事件中,為什么就在諸葛亮要殺司馬懿一家的時候,下了一場大雨之后,他卻阻止手下人用箭射他?
諸葛亮的童年是挺凄慘的,自幼父母便雙亡,被叔父撫養(yǎng)成人。因為,叔父和荊州劉表是故交的原因,叔父就帶著他一起來到了荊州,年少時的諸葛亮,鄉(xiāng)下人見到他都覺得他日后必成棟梁之才,將來必有作為。但是他但了隆中后卻是整日在田間種地,閑時便讀書,過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諸葛亮又是為什么空有一身本領卻整日在耕田、讀書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呢?倘若說他真的一心耕于田畝間,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是他又常常自比是管仲、樂毅這樣的忠臣良將;若他有心出山,成就不朽之功業(yè),他又確實整日閉于草廬,臥聽風云。蘇軾可能給了我們答案,蘇軾說:“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被蛟S諸葛亮就如蘇軾所說的一樣,懷才而侍,等待那個可以和他靈魂契合的人出現(xiàn)。
別看諸葛亮雖然平時不出門整日在家中,但是他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嘯歌。嘯在當時是表達文人情感的東西,到了后來的魏晉,被文人引為風尚。諸葛亮有此愛好,又正當年少,想必內(nèi)心定是無比澎湃,但是無處釋放,所幸的是這是劉備出現(xiàn)了。諸葛亮當時居住的在一個幾平米的草廬里,劉備當時也和他差不多,但是他倆都有雄心壯志,于是劉備非常誠懇的請求諸葛亮可以出山幫助自己復興漢室。
經(jīng)過劉備三顧茅廬,二十六歲的諸葛亮出山了,因為他在劉備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相信只有賢主配良辰,必將能夠將漢室復興,國以永寧。劉備的經(jīng)歷其實也挺慘的,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無兵無地,屢戰(zhàn)屢敗,只有一身英雄正氣,卻沒有用武之地。而諸葛亮卻慧眼識珠,認定劉備是個英雄,將來定能夠翻身而起??芍^是“英雄惜英雄啊?!?/p>
諸葛亮在上方谷周圍觀察了一番發(fā)現(xiàn),此地易守難攻是埋伏司馬懿的好地方,諸葛亮回去之后命人去上方谷挖下深洞,搬運干柴、硫磺、硝石等引火物品埋好,又設下地雷,萬事俱備就等司馬懿這條大魚上鉤了。諸葛亮在谷中設下伏兵,派魏延去引誘司馬懿出戰(zhàn),又吩咐魏延不要打勝他,要敗退而逃,聽從吩咐的魏延,于司馬懿的軍隊屢戰(zhàn)屢敗,然后按照之前設計的路線,假裝逃跑,軍力懸殊,司馬懿有一直勝利,帶著兵的司馬懿乘勝追擊,逐漸被吸引到諸葛亮設下埋伏的地方,帶軍進去了上方谷。
在司馬懿進入上方谷后,等候多時的諸葛亮一聲令下,頃刻間上方谷燃起熊熊大火,但是就在司馬懿以為近日要命喪于此的時候,天空烏云沉沉,下起了大雨,司馬懿見狀,立馬帶兵撤離了。
小結
我想諸葛亮不射殺諸葛亮的原因是,如果此時派兵追趕逃跑的司馬懿,定會和在谷口等候多時的魏軍打起來,然而兵力并不雄厚的蜀漢,不敢冒這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