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重病臥床之際,他想到自己這些年對李勣的恩寵已經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可以說好人都被自己做了,等兒子李治繼位之后,再想要拉攏李勣就會面臨無官可封的局面,這樣非常不利于李治開展工作。于是李世民為了讓李勣能夠死心塌地的輔保李治,便利用自己爐火純青的御人之術,設計出了一場先貶后用的把戲。
定好了計策之后,李世民將李治叫到了面前,對他說出了自己的這個計劃,不過《舊唐書》和《資治通鑒》中對于這次父子對話的記載卻有一些不同,在《舊唐書》中的記載是李世民對李治說:“你對李勣并沒有恩澤,現(xiàn)在我將他貶出京城,等我死后,你再將他召回,并授予他仆射,他必然會感激你的恩情,誓死效忠于你?!倍顿Y治通鑒》中在這段話的后面又加上了一句“如果李勣聽到這件事后表現(xiàn)的猶豫不定,就馬上將他殺掉?!?/p>
《舊唐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于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后,汝當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p>
《資政通鑒》:..上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所以說通過《資治通鑒》中的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李世民在臨死前要讓兒子李治除掉的人就是李勣,不過這個除掉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只有在李勣不聽圣命的時候,才會將其除去,但是像李勣么聰明的人怎么可能看不出李世民的心思,他接到圣旨之后,甚至連家都沒有回,便直接離開了京城,而李治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李勣召回,拜為尚書左仆射??梢哉f在這件事情上李世民、李治、李勣三人都是心照不宣了。那么李勣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呢?他有什么樣的才能會讓李世民在臨死之前還要為了他大費周章呢?
瓦崗降將,大唐“純臣”,屢立戰(zhàn)功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茂公,讀過小說《隋唐演義》、《說唐》的朋友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李勣雖然早期確實是在瓦崗山為將,但并不是道士軍師的形象,而是李密手下的右武候大將軍。后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率領手下歸順大唐,李勣也隨之成為了唐將,由于他不貪功勞,忠心于李密,得到了李淵的賞識,李淵冊封他為右武候大將軍,曹國公,并被賜姓李氏,稱贊他說:“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
歸唐后的李勣開始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公元620年,李勣先是跟隨李世民擊敗了宋金剛,之后又開始討伐王世充,并接管了管州,勸降了鄭國榮州刺史魏陸,夜襲虎牢關,活捉了鄭國的荊王王行本。隨后又參與了平定竇建德、劉黑闥的戰(zhàn)斗,在洺水之戰(zhàn)中擊敗了劉黑闥部將高雅賢,擒獲了發(fā)動兗州反叛的徐圓朗,在武康縣斬殺了江淮義軍首領輔公祏。
拒絕參與玄武門之變,反而得到太宗重用
在跟隨李世民為大唐平定了天下之后,李世民開始準備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李世民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關系到的不僅是他能否登上皇位,還有他的生死存亡。因此李世民可以說是發(fā)動了一切他能夠發(fā)動的力量,房玄齡、杜如晦都被秘密的調入京中,長孫家族也都親臨第一線,這時候李世民自然想到了曾與自己并肩作戰(zhàn)多年的李勣,但是當李世民向李勣發(fā)出邀請的時候,李勣卻拒絕了。
《資治通鑒》:世民猶豫未決,問于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于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雖然李世民表面上是被拒絕了,但是我們要考慮到李世民這時候要做的可是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行動,李勣沒有向李淵去告發(fā),就已經算是傾向于李世民,所以這件事情之后并沒有影響李勣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仍然不斷地對他委以重任,并給予了他無上的榮耀。
割須、賜袍,無以復加的榮耀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有一次李勣患病,大夫為他開了一個藥方,這個藥方需要用人的胡須燒成灰和藥服用,這時正趕上李世民來看望李勣,他看了這個藥方之后,直接剪下了自己的胡須,讓大夫燒了為李勣和藥服用,如果是放在現(xiàn)在,這個行為看起來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要知道在唐朝人們一直奉行的是“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頭發(fā)和胡須可不是隨便就能夠剪掉的。
面對一國君主的如此厚愛,李勣自然是十分感動,但李世民對他說:“我這樣做是為了國家,并不是為了你,不用感謝?!边@番話無疑將李勣的地位做了一個拔高,直接將他與江山社稷相提并論,試想李勣在此之后怎么能不死心塌地的跟隨李世民呢。
還有一次,李世民在宮中舉行宴會,他在席間對李勣說:“我想要為太子找一位能夠托孤的大臣,想來想去,沒有比你更適合這個位置的人了,以往你能夠對李密忠心耿耿,現(xiàn)在你也一定不會辜負我的重托。” 李勣聽后感動的痛哭流涕,當時便咬破了手指當眾發(fā)誓,可能是李世民的一番話讓李勣太過感動,李勣居然在宴會上喝的酩酊大醉,李世民這時親自解下了自己身上的衣服,給李勣披在了身上。
不負李世民之托,堅定保衛(wèi)李家江山
李勣也確實沒有辜負李世民的重托,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李勣一直堅定的站在李治的立場,公元655年,李治打算廢掉皇后,冊封武則天,當時褚遂良等人大力反對,只有李勣對李治說:“這時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外人呢。”武則天也因此登上了皇后之位。不過這時候的李勣恐怕也沒想到,正是由于他的堅定支持,才為李家及自己的后人帶來了無窮的禍事。
武則天登基之后,盡管李勣早已去世,但他的孫子李敬業(yè)繼承了他堅定保衛(wèi)李氏江山的志向,李敬業(yè)召集人馬起兵討伐武則天,但沒有堅持多久便被武則天鎮(zhèn)壓,之后武則天收回了御賜的“李”姓,并追削了李勣的官爵,還挖掘了他的墓、砍了他的棺,讓他死后不得安寧。直到唐中宗李顯復位后,才下詔恢復了李勣的官爵,并為他重新安葬。
綜上來看,李世民在臨終前的一系列操作,確實是成功的收服了李勣,讓李勣死心塌地的輔保李氏江山,但是也正是由于李勣這樣堅定不移的捍衛(wèi)皇權,才導致了武則天的上位,從而引起了后世一系列的禍事,當然這些事情也是誰都無法預料的,絕不能簡單的將責任推到李世民和李勣身上,畢竟李勣在這件事情上只是投了比較重要的一票,但還沒有重要到可以完全決定事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