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時期的俸祿制度
我們現代人的工資發(fā)放是很方便的,除非公司推遲工資發(fā)放,否則到了一定的時間工資都是自動打到我們的賬戶上。不過我們現代方便的工資發(fā)放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在古代可沒有網絡或銀行等產物。
于是這就引來了一個問題,在古代那個科技落后的時期,皇帝在沒有銀行轉賬的情況下如何將工資發(fā)放給大臣?答案可能和你的想法有出入。
皇帝給官員發(fā)的工資被稱為俸祿,我國的俸祿制度源遠流長,期間也經過了很多次改變。在夏朝之前的部落聯盟時代,因為生產力的不足,社會生產也沒有結余,所以那時候還沒有形成國家,當時的中國社也不需要官員管理,自然也沒有俸祿。
到了夏朝時期中國的生產出現了結余,而有了社會結余就有了階級,之后便有了國家。在國家誕生之后自然需要官員去管理,不過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因為缺乏史料,所以一直到周王朝建立之前,我們對于我國上古時代俸祿制度的詳情都不怎么了解。
在周王朝誕生后,我國的俸祿制度采用的是分封制。那時候整個周王朝認可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而在周天子之下就是各種大大小小的國君了。在周王朝建立的初期,我國一共有上百個諸侯國,而諸侯國之下又分為卿、大夫以及上中下三個等級的士。
從國君到下士每一級都有自己的封地,這些封地和封地上的百姓就是周天子發(fā)放給各級貴族的俸祿,各級貴族依靠這些土地和土地上百姓生產出來的糧食生活。
像我們熟知的孔子就很有可能是一個下士,雖然現在學術界對于孔子身世的爭論還比較激烈,但比較受學術界認可的是孔子是宋國貴族后裔,等到他這一輩時家里的貴族階級已經被降到下士。
因此孔子被視為“沒落貴族”,家里也僅有少量的田產,可能只有十多畝或者是幾十畝田地,按當時社會的生產力來看,這些田地很難養(yǎng)活一個貴族階級家庭,因此我們從史書上了解到的孔子才會如此落魄。
當然,除了分封制度外,當時的貴族階級還會養(yǎng)門客,像齊國貴族孟嘗君家里就養(yǎng)著三千門客,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非常有名。
這些門客是為貴族階級服務的“閑人”,其性質和國家官員有一定差別。在平時他們在貴族家中白吃白喝不必干活,貴族也會定期或不定期的給他們發(fā)放錢財,但到了貴族需要的時候他們就必須為貴族提供幫助。
因此,這些門客所得到的錢財是秦朝之前最接近我們現代人概念的“工資”。而且因為他們離自己的“皇帝”非常近,所以他們的工資能直接從“皇帝”那里取。
到了周王朝的中后期,因為社會生產力的關系周王朝那一套組織架構也不再牢靠,于是就出現了禮崩樂壞,而禮崩樂壞后自然就是戰(zhàn)國時代。
到了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國互相征伐,于是很多諸侯國的貴族一下子失去了爵位和田地,于是他們便從貴族成為了平民,生活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了。
這種以分封來代替工資的辦法一直到戰(zhàn)國后期都還在實行,像楚國當時就有著大量的貴族,這些貴族分割著楚國的田地,用這些田地養(yǎng)活自己。
而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也采用分封制度,那時候在秦國不管是當兵還是當勞工都是國家強制性的,沒有工資。但這些士兵或者是勞工一旦立功國家就會給他們發(fā)放田地,這些田地今后就是他們的財產。
中國大一統后的俸祿制度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中國開始實行郡縣制,于是這時候以分封的土地代替俸祿的制度基本結束。
在秦漢時期,中國采用一種叫秩石制的俸祿制度,到了魏晉時期我國又開始按照官員的品級開始發(fā)放俸祿。而這種按品級發(fā)放俸祿的俸祿制度就是我們在歷史劇中最常見到的俸祿制度。
不過在秦國統一六國后我國的疆域擴展到了一個非常廣袤的地步,到了這時候我國各級官員的俸祿就不怎么好取了。畢竟在周王朝之前各種性質的官員工作的地方都離貴族、國君以及周天子非常近,這些貴族階級住的地方都有錢庫、糧庫,所以發(fā)放工資都很容易。
而那些國君和貴族管理的地方也都比較小,要收租也不難。那么在中國大一統之后,國家官員們的工資又是如何發(fā)放的?
其實在我國大一統后雖然采用了中央集權,但是我國的錢并不會全部集中到首都中央。那時候全國各地都會有錢庫或者是糧庫,每當官員們需要收取工資的時候就可以到地方錢庫去收取工資。因為這種地方和中央的差距,我國古代的官員又分為了地方官員和京官。
對于地方上錢庫以及糧庫的管理一直是我國歷朝歷代需要重視的問題,一方面這些地方上的錢庫和糧庫能夠給地方官員發(fā)放俸祿,而另一方面每當災害時節(jié),這些錢庫和糧庫就能用作救災。
但是古代的腐敗問題是一個無法斷絕的問題,這些錢庫和糧庫里面的財物經常遭到一些官員的侵吞。
貪污嚴重的時候國家的財政基本會陷入到非常局促的局面,也會出現國家無法給官員付工資的問題,像明朝后期這種情況就非常嚴重。不過到了這一步官員們有幾個不貪呢?這些官員們基本都有來自合法途徑之外的收入,對于國家發(fā)不發(fā)放俸祿也就無所謂了。
中國俸祿內容的變化
在中國正式邁入大一統之前我國官吏和貴族的俸祿以糧食為主,并伴有少量的錢財。不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國的生產力越來越高,這時候官員們的俸祿就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到了這一步官員們的俸祿運輸又成為了一個大問題。于是從漢武帝開始,我國官員們領取的俸祿開始以錢幣代替糧食。
像我國的《漢書》中就有記載,到了漢元帝時期,作為國家頂級官員的祿大夫,其月俸為兩千石與一萬二千錢。這個錢自然指的是一枚銅錢,而這個石指的是糧食的重量。
漢朝時期一石的重量是31公斤左右,也就是說漢朝高級官員一個月能從錢庫那里領6.2萬公斤糧食以及1.2萬枚銅錢。
在西漢時期的貨幣以五銖錢為主,一枚五銖錢用黃金的價格換算匯率,其價值差不多相當于現在的7、8元人民幣。因此西漢時期的國家頂級官員每個月除了從國家那里領到6.2萬斤糧食外,還能每個月領到相當于8.4萬人民幣到9.6萬人民幣購買力的銅錢。
這些錢如果以糧食的方式發(fā)放給官員,那么漢元帝時期的祿大夫每個月得帶著幾十萬斤的糧食回家,這會給俸祿的運輸帶來極大的麻煩。
后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國的運輸也開始了進步。尤其是大運河開通后中國的南北一下子連接了起來,因此中國官員的俸祿運輸也就不怎么需要擔心了。
所以距離我們越近的朝代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官員們的俸祿花樣也就越多。像宋朝時期的官員工資除了會以錢和糧食的形式發(fā)放外,還會以干草、木炭以及布匹等等形式發(fā)放。而在秦漢之前,中國官員們的俸祿以糧食為主,并伴有少量的錢幣。
這些地方高級官員們每個月去地方錢庫拿工資的時候,都會出現驅趕著浩浩蕩蕩的馬車隊伍去地方錢庫領取俸祿,然后驅趕著浩浩蕩蕩的馬車隊伍回家的景象。
不過這種景象只限于地方上的高級官員,地方上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官員們領取的俸祿并不會多,僅夠自己一家擁有較為富裕的生活,因此他們領取俸祿的景象并不會太壯觀。
至于占據了一個國家統治階級絕大多數的低級官吏,他們領取俸祿就會方便很多。因為古代每一個城市都會有自己的錢庫和糧庫,而他們的俸祿在正常情況下也僅夠自己一家混個溫飽,因此他們領取俸祿基本是自己去當地城市的錢庫就拿了,拿了后直接揣在懷里就可以回家。
中國大一統后的貴族制度以及其俸祿
當然,中國的貴族制度在大一統之后也并沒有消亡,我國的很多朝代依舊有國家貴族靠著土地生活的現象。像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就被封為武昌郡開國公,他在獲得貴族頭銜的時候就被國家賦予了有6000戶人家勞作上的土地,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居民就算岳飛的財產了,岳飛有直接對這些居民管轄和收稅的權利。
中國大一統后這種國家貴族靠封地吃飯最嚴重的朝代是明朝。在明朝時期全國被大大小小的朱姓宗室把持,這些宗室有著管理自己封地的職責,也有著對自己封地的收稅權。而這些宗室最大的特權就是不用向皇帝納稅。
因此等到明朝宗室越生越多的時候國家也就出現了巨大問題,當時有大量的宗室通過各種手段兼并農民的土地,致使大明王朝出現了大量的無地流民。而這些宗室也就不再需要皇帝發(fā)放俸祿了,畢竟自己管理土地上的一切產出都是自己的工資。
至于那些管理國家的官員,也經常出現國家不給發(fā)工資的情況。所以到了明朝后期,整個國家的官員也是能貪的就貪,不能貪的都餓死了。
像明朝時期著名的清官海瑞,他當過最大的官是南京吏部右侍郎,是正二品官員。而整個明朝時期封的正一品官用兩只手都數的過來,所以海瑞當的官已經是當時全國等級最高的官員了。
但是這么大一個官卻拿不到工資,海瑞一家常常得在自家菜園種植一些農作物才能避免被餓死。以至于海瑞的母親過大壽時,海瑞因為買了兩斤肉還成為了整個江南地區(qū)的大新聞。
未來工資制度的可能性
到了現代因為技術的發(fā)展,不管是距離首都多遠的官員,國家都能直接通過網絡將工資發(fā)放給他,就連發(fā)現金的場面都很少了。而到了2021年時,我國又在開始推行電子貨幣制度。
這種電子貨幣和我們使用的網絡支付有著天差地別,因為這種電子貨幣與國家銀行直接連接,每一張錢上面的編號都錄入了國家銀行的計算機中心。因此未來我國官員大概率是以這種電子貨幣的形式發(fā)放工資,能有效的避免貪腐問題,也能避免市面上的假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