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是帶有價值觀的,譬如對于“劉禪”,無論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是“樂不思蜀”,人們對他的印象大多是不求上進的“官二代”,并借用劉禪告誡自己的子女求上進、有思想。
劉禪之父想必不必多言,劉備雖然身為皇室之胄,但在其出生時,時運不濟,劉與平民無異,可貴的是他不甘平凡,艱苦奮斗,在60歲時,劉備終于建立蜀國。只可惜好景不長,因為種種變故,在位的第二年劉備去世,劉禪登上了歷史舞臺。
劉禪在位四十年之久,但口碑始終停留在扶不起的“劉阿斗”。在司馬昭的宴會,他曾大言不慚,說出“此間樂,不思蜀”這般話語,遺臭萬年。世人對劉禪傻與蠢的印象仿佛揮之不去,也不難想象了。
當對一件事情、一個任務的評價只有一種聲音時,智者往往會反思真相。社會上不乏反駁劉禪傻的觀點,這些聲音通常認為劉禪聰明而識時務,傻都是裝出來的。
那么問題來了,劉禪的傻究竟是真的,還是裝的呢?小編以為,或許用一個“庸”字評價劉禪更合適。至于為什么這樣說,大家不妨看看劉禪對五虎將的評價。
公元260年,劉禪為一批大臣追加謚號,所謂謚號,是對人的生平做蓋棺論定,從劉禪對“五虎將”的評價中,我們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視角看看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三國演義》中,“五虎將”特指關羽、趙云、張飛、黃忠以及馬超,這五人。
關羽得到的謚號叫作“壯繆”,被稱壯繆侯。這個“繆”字在古代謚書中的解釋并不作美,而是“名與實爽”、“傷人蔽賢”、“蔽仁傷善”?!皦选痹谥u書也僅僅代表著“屢行征伐”、“死于原野”以及“武而不遂”。由此見得,雖說劉禪是認可關羽的能力,但他卻覺得關的功勞被世人夸大了,有些名不符實。
說完關羽再看趙云。趙云的功績大家自然也是知道的,無論是兩護幼主,還是長坂坡之戰(zhàn)、漢水之戰(zhàn)等大戰(zhàn),為建立蜀國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劉禪賜其謚號“順平”,順與平二字在謚書的解釋均作好,可見劉禪對趙云評價是正面的。劉禪當年下的詔書,也稱贊了趙云。
第三個要說的是張飛。首先張飛與劉禪的關系得提前說明,由于張的兩個女兒均成了劉禪的皇后,所以算得上是劉禪的嫡親老丈人了。劉禪賜其謚號為“桓”,“恒”這個字在謚書中的內(nèi)涵可謂完全積極向上、正能量,“恒”是實打?qū)嵉拿乐u,由此可見,張飛的功勞與忠勇,劉禪是心知肚明的。
對于黃忠與馬超的謚號,劉禪給的也相當準確。對于堪稱實力派的黃忠,不僅先帝劉備也給了黃忠足夠高的地位,劉禪也是如此,賜其一個“剛”字做謚號,“剛在”謚書解釋位“強毅果敢”,可見黃忠也獲得了劉禪的充分的肯定。
對于馬超劉禪送給他一個“威”字做謚號,謚書中解釋為猛以剛果等,這些含義與馬超的生平也是十分相符的。
通過劉禪對五虎將的評價,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劉禪對朝中的臣子還是很了解的,評論他“傻”不如說他“庸”。小說與影視作品往往在刻畫人物上追求戲劇性和個性的鮮明感,但若想真實地評價歷史人物,還得在史料的基礎上獨立思考,莫被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