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說:明仁宗朱高熾和建文帝朱允炆是同一輩的,可為啥一個是“高”字輩,一個卻是“允”字輩呢?
的確,按理來說,在論輩分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應(yīng)該是同一個輩分才對,可為何會不相同呢?
實際上這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身為皇帝的朱元璋想讓老朱家的子子孫孫都能夠擁有很強(qiáng)的身份認(rèn)同感,使‘朱氏’成為全國最高貴的姓氏,以彰顯其皇家姓氏之威嚴(yán)。
其實不僅只是他兒子及其后代的輩分不同,明朝所有朱氏子弟的名字都必須是三個字(除了他兒子一代),且中間的輩分得由朱元璋來確定。
朱元璋給每一個分支分別擬定了20個字的順序表,然后規(guī)定這一分支必須遵循這一順序表來論自己的輩分。比如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biāo)這一支就是:允文遵祖訓(xùn),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因此朱標(biāo)的兒子就是“允”字輩,比如建文帝朱允炆。不過遺憾的是,在靖難之役后,朱允炆這一支便消失了!
朱元璋的第二子“秦王朱樉”一支的輩分為: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三子“晉王朱棡”一支的輩分為:濟(jì)美鐘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xué)繼前修。
四子“燕王朱棣”一支的輩分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元璋其余兒子支系的輩分,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我們要知道的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標(biāo)一支是皇權(quán)的代表。但是在靖難之役后,朱棣稱帝,因此朱棣一支便成了新的皇權(quán)代表。
比如后面的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等等。皆是按照這一輩分來取名的!
所以看到這里我們就不難得出答案了,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和朱允炆是同輩,且朱高熾還得叫朱允炆一聲堂哥,但由于他們不是同一輩分,因此這也代表著他們不同的宗族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姓氏固定,輩分固定之外,明朝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個字,朱元璋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要取什么,但他也制定了一套基本的原則,即必須要符合五行相生的原理,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怎么說呢?
比如朱高熾的“熾”字就是火字旁,屬火,而在五行中“火生土”,因此朱高熾兒子名字的第三個字就必須含有土,即朱瞻基的“基”字。
以此類推,土又生金,因此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zhèn)”和“朱祁鈺”都是“金”字旁。
金生水,因此朱祁鎮(zhèn)的后代朱見深(明憲宗)、朱見潾(德莊王)等,都是“三點水”偏旁;
所以綜上我們不難看出,雖然朱元璋并未明確要求后代子孫名字第三個字要取什么字,但是卻定下了這一套章程,可見其處心積慮。
當(dāng)然,這種取名的方式畢竟太過局限,隨著朱氏子孫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之后,符合這一標(biāo)準(zhǔn)的字也就越來越少了。因此在這個時候,朱氏子弟們便開始紛紛自己造字。
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后來明朝時期朱氏子弟的名字就變得越來越難念了!
此外,現(xiàn)在還有一種說法,說明朝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個字跟元素周期表是一樣的。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在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后,專家們找不到對應(yīng)的字來翻譯,后來看到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個字十分符合要求,而且使用的人并不多,所欲便用這些字來作為翻譯。所以這才有了我們常說的:明朝朱氏子弟起名字一度起出了一個元素周期表!
所有誰又能說,這不是歷史的偶然和必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