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一些清朝的影視劇中,皇帝動不動就賞賜底下官員“黃馬褂”。而官員們也都拿黃馬褂當做一種無上的榮耀,甚至在家里的祖先堂供起來。更有甚者,還有情節(jié)描寫有人穿著黃馬褂審案,那叫一個威風八面,不可一世!那么所謂的“黃馬褂”到底是什么東西?它上面附帶著什么特權嗎?乾隆朝最風光的大臣和珅又是怎么會同時擁有20多件黃馬褂的呢?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所謂“黃馬褂”,實際上是一種清朝的賞賜制度,并不完全按照字面理解。
我們先說說馬褂背后的意義。馬褂是一種滿族的傳統(tǒng)服飾,比較休閑。按照中國古代的社會慣例,如果一個人能得到別人送與的衣服,就代表這對方對自己的一種信任和認可。這也就是很多仆人在得了主人家的舊衣服之后興高采烈的原因。
而具體到黃馬褂,那這個東西的象征意義則更加強烈。黃馬褂黃色可不是一般的黃,而是明黃,是一種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顏色。一般平民和官員也可以在生活中使用黃色,但是顏色要偏深一些 ,通常都是發(fā)紅的杏黃。而明黃的顏色較淺,看上去較為晃眼,正好象征著皇權的高高在上。所以大臣得了黃馬褂,相當于是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和信任,自然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黃馬褂的出現(xiàn),對皇帝來說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在這種制度出現(xiàn)之前,皇帝賞賜官員,不是給錢就是加官進爵,或者是加榮譽頭銜。比如什么巴圖魯、三眼花翎之類的,都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賞賜。但是這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榮譽頭銜和官職不是白加的,是每年都要給相應俸祿的。這就造成了一種情況:皇帝賞賜的多了,財政受不了;賞賜的少了,又顯得皇帝吝嗇,真是兩難。而黃馬褂制度的出現(xiàn),解決了這一問題。黃馬褂就相當于咱們?nèi)缃竦膭渍?,只要有貢獻就可以賞,而且只花一次錢(制作成本),不會有累年的財富支出。所以黃馬褂對于皇帝來講,可謂是惠而不費。
通常說,黃馬褂代表的僅僅是榮耀,并沒有任何的權力。但在清朝的實際操作中,黃馬褂的威力還是不小的。在官場上,如果一個人被賞賜了黃馬褂,那別的同僚就會對他高看一眼。而如果一個人吃了官司,只要他穿上一件黃馬褂,就不會挨打,見到審案官員也可以不下跪。當然,如果一個人拉得下臉了,穿著黃馬褂上街吃飯,飯館通常也不敢跟他要錢。這很好理解,尋常人哪里能得到這么貴重的賞賜?當然,能穿上黃馬褂的人,必然非富即貴,通常也不會遇到吃官司和吃霸王餐的情況。
剛剛曾經(jīng)說到,黃馬褂是一種賞賜制度。既然是制度,就有一套較為嚴密的行事方法,這個我們著重說一下。
清朝的黃馬褂,一般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宮中侍衛(wèi)的制服,是他們守衛(wèi)宮禁、跟隨皇帝出行時候穿的。這種黃馬褂也稱為行褂,并沒有什么榮譽象征 ,僅僅代表一個身份。侍衛(wèi)們一旦下班,是不允許穿著的。而且這種黃馬褂做工比較樸素,沒有彩繡和花紋。
第二種是每年外出打獵時,皇帝給出的賞格。一般來講,每次大型的狩獵活動進行時,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打到珍惜的獵物,都可以通過一套正式的禮儀獻給皇帝。而皇帝也不能白要人家的東西,于是就會賞賜那個人黃馬褂。另外,每次狩獵活動中都會舉行射箭比賽,參賽的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只要射中五箭,即可得到賞賜,通常也是黃馬褂。這種黃馬褂做工較好,但紐絆(也就是扣子)是黑色的。要注意的是,這種黃馬褂只能在狩獵時穿,平時還是不允許穿著的。
第三種,就是咱們最熟悉的,賞給有功之臣的那種黃馬褂。最早的時候,黃馬褂是賞賜武功的,不管是武將建功,還是文官代理武職取得功勞,都可以賞賜黃馬褂。比如清朝平定太平天國的那些大將,還有團練大臣,基本上都有黃馬褂。這種黃馬褂是允許平時穿著的,只要場合夠鄭重,穿黃馬褂出來就沒問題。這種黃馬褂的做工是最好的,紐絆和衣服一樣都是黃色。而且,這種賞賜是可以疊加的,皇帝可以多次賞同一個人黃馬褂。
這就不能不說到和珅。和珅本身并沒有什么軍事才能,他一生多次領兵,但是沒有取得過什么像樣的勝利。不過好在乾隆年間的軍事行動大部分都是地方叛亂,規(guī)模有限,所以不會造成整個天下的動亂。所以和珅雖然沒有什么大勝,可也沒有大敗。再加上他的管理能力出眾,后勤保障離不了他,所以軍功上一點兒也不少。而且,皇帝還對他的格外寵愛,和珅的黃馬褂自然會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