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后,面對被打殘的趙國,燕國興兵60萬伐趙卻吃了敗仗!
公元前260年,因不滿趙國接受上黨,秦昭王派兵伐趙。至此,長平之戰(zhàn)拉開帷幕,當時華夏大地上兩個強大的國家開始了一場強強對抗。秦昭長平之戰(zhàn),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可以說是長達五百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zhàn)役。對于秦趙兩國而言,這是一場雙方都輸不起的戰(zhàn)爭。最終,這場戰(zhàn)役以趙國戰(zhàn)敗,40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而結束。
關于長平之戰(zhàn)失敗的原因,史學家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給出的說法是,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孝成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名將廉頗擔任趙軍主將,從而葬送了40萬趙軍,也間接葬送了趙國的未來?!妒酚洝に麟[》記載:趙任馬服,長平遂阬。長平之戰(zhàn),為戰(zhàn)國時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封建史上最大的戰(zhàn)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
長平之戰(zhàn)后,趙國元氣大傷,綜合國力迅速降低了一個檔次。公元前255年,位于趙國東側的燕國迎來了一個不靠譜的君主——燕王喜。此人好大喜功,不是一個合格的國家領袖。在秦昭王去世后,燕王喜為了穩(wěn)定燕國與趙國的關系,派出了大臣栗腹出使趙國,為趙王送上厚禮賀壽。史書記載:燕王喜元年,栗腹以百金為趙王壽。
栗腹者,齊之平陸人也,少師於稷下。因擁立燕武成王率兵開疆拓土,故被拜為相國。所以說,在名相如云的戰(zhàn)國時期,栗腹也是個人物。他借著為趙王祝壽的機會,親自到趙國實際考察了一番?;氐窖鄧?,栗腹對燕王喜說:“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p>
栗腹和燕王喜商定好伐趙大計后,當時的群臣皆以為可,獨昌國君樂間異之。樂間就是名將樂毅的兒子,雖說樂毅在伐齊失敗后跑到了趙國,但是樂間卻沒有受到牽連,依然為燕國忠心耿耿、死而后已。樂間堅決反對此時出兵伐趙,他上書燕王喜:“趙四戰(zhàn)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
但此時的燕王喜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本就說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再加上栗腹的攛掇,決議發(fā)兵攻趙國。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栗腹為將,領兵60萬,戰(zhàn)車2000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史書記載: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栗腹將而攻鄗,卿秦攻代。
偏居一隅的燕國,國力自然是不可與秦楚相比,再加上自身又沒有名將坐鎮(zhèn),所以此次伐趙應是傾全國之力。兵分兩路,一路擊鄗,一路擊代。聽聞60萬燕軍來襲,還未從長平之戰(zhàn)中恢復元氣的趙國自然不敢掉以輕心,還好趙國有名將廉頗掛帥。
雖說燕軍沒有名將坐鎮(zhèn),但見燕軍來勢兇猛,廉頗也不敢小覷,他冷靜地進行了思考,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困乏,遂制定了各個擊破的反擊方略。自然燕軍分兩路而來,那我趙軍只是一路對敵。在他的調度下,樂乘率5萬趙軍在代地堅守,廉頗親率20萬趙軍迎擊燕軍主力于鄗。
此次戰(zhàn)役,趙軍同仇敵愾,再加上燕趙雙方的主將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僅僅交鋒幾個回合,廉頗便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而至于攻代的燕軍,聽聞自己主帥都被斬殺了,自然是無心戀戰(zhàn),瞬間失去了戰(zhàn)斗力,趙將樂乘率趙軍趁機發(fā)起攻擊,迅速取勝,俘卿秦。兩路燕軍都敗了,廉頗率軍追擊五百里,直接深入燕境,圍困燕國都城。
最后,燕國派將渠為使,并割城五座,廉頗才解除了對燕都的包圍。這場戰(zhàn)役,對燕國來說就是一場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