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是清朝的開國功臣,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皇子,無論是從功績上,還是從正統(tǒng)名義上,多爾袞都完全有資格坐上皇帝的位置。事實上,多爾袞權(quán)勢最鼎盛時,直接自稱為“皇父攝政王”,實權(quán)上已經(jīng)跟皇帝相差無幾了。
但為何多爾袞始終沒有稱帝呢?在現(xiàn)在的很多清宮劇中,譬如《孝莊秘史》、《大玉兒傳奇》中給出的解釋,大多都是說多爾袞深愛孝莊太后,所以不愿搶走順治帝的位置。但如果他真的如此深情,為何要做出自命皇父攝政王這樣必定會讓孝莊太后不悅之事呢?
顯然這背后是有其他原因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多爾袞的對手太強大了。
>> 皇太極時期
多爾袞一生有兩次機會坐上皇位,第一次就是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作為皇子是有機會靠著父死子繼的方式獲得帝位的。但這一次,多爾袞輸給了皇太極。
先看看皇太極吧。皇太極出生于1592年,是努爾哈赤的八皇子?;侍珮O早年習(xí)武,善于騎射,長大之后就隨著努爾哈赤征戰(zhàn)四方。在皇太極的兵勢之下,蒙古殘部和朝鮮地方盡皆歸降,從戰(zhàn)功上來說,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所有皇子中最高的。
但僅僅只是功勞高還不足夠,皇太極還很得努爾哈赤的信任和喜歡。一開始努爾哈赤其實是想傳位給長子褚英的,但是褚英恃寵而驕,干了很多荒唐事,甚至還逼迫皇太極跟他一起干。而皇太極沒有屈服于其淫威之下,而是解揭發(fā)了褚英的種種惡行。因此在1613年時,褚英就被努爾哈赤囚禁,而皇太極從此之后成為皇子當(dāng)中最受寵的。
反觀多爾袞,他出生于1612年,皇太極受寵的時候,多爾袞還是個幼童。好在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很受努爾哈赤的喜歡,他憑著子以母貴的資本在8歲之時就開始參政議政,并且表現(xiàn)出了遠超同齡人的成熟冷靜,因此多爾袞領(lǐng)到了15牛錄(可以理解為封地),是除四大貝勒之外最多的之一了,因此多爾袞當(dāng)時也并非沒有資本競爭皇位。
可惜在1626年的時候,努爾哈赤就死了。彼時的多爾袞才僅僅14歲,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建功立業(yè)來提升地位。彼時皇太極的功績和寵愛都遠勝過多爾袞,因此多爾袞輸給了皇太極,皇帝之位落入了皇太極的手中。
>> 順治帝時期
此后,多爾袞開始跟著皇太極征戰(zhàn)天下,進一步穩(wěn)固了自己地位。他先是深入漠北,將元朝的傳國玉璽奪走,由此皇太極才得以在1636年正式建立清朝,多爾袞自然是功不可沒的,因此被封為和碩睿親王。
后來多爾袞又繼續(xù)進攻明朝,并且勝多敗少,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成為清朝地位最高的王爺。1643年,多爾袞終于熬走了皇太極,按照滿族內(nèi)部兄終弟及的傳統(tǒng),無論是從名義上還是功勞上,這回多爾袞是很有機會得到皇位的,但此時卻蹦出來了一個人,那就是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按照滿族兄終弟及的規(guī)制,其實豪格即使作為嫡長子也無法跟多爾袞爭帝位。但有趣的是,多爾袞曾經(jīng)向皇太極進言,認為滿清應(yīng)當(dāng)納入漢制才能進一步發(fā)展,而皇太極其實也有此意,因此自皇太極開始,漢文化就已經(jīng)慢慢深入滿清民心,因此嫡長子繼承制也在清朝有了很大的重量。
因此,豪格在名義上也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而且豪格的功勞和當(dāng)時的勢力也很強大。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很早的時候就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因為在戰(zhàn)場立功頗多,努爾哈赤還親自將其封為貝勒。
1626年皇太極即位之后,豪格才僅僅17歲,但是卻接連在寧錦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上擊敗明軍,1629年時豪格更是隨皇太極一路打到了北京城郊,其戰(zhàn)功跟多爾袞不相上下。因此在1636年皇太極稱帝之時,豪格后來居上,跟多爾袞一樣被封為和碩肅親王。
由此,豪格在皇太極死后,就成為了多爾袞最大的政敵。兩個派系相持不下,但是國家又不可沒有君主。因此多爾袞跟豪格就將順治帝立為皇帝,但實際的權(quán)力全在多爾袞跟豪格手中,至于之后誰當(dāng)皇帝就各憑本事了。
到了1648年時,多爾袞終于斗倒了豪格,將豪格處死在了獄中,由此他便自封為“皇父攝政王”,意思就是自己要正式對皇位出手了??商煊胁粶y風(fēng)云,當(dāng)多爾袞即將處理好豪格的殘黨和順治帝這些年來暗地里培植的力量之時,在1650年他卻因為狩獵墜馬而死,死時才僅僅38歲,而多爾袞的皇帝夢,也就這樣徹底破碎了。
>> 結(jié)語
所以說,面對皇位這樣的誘惑,感情其實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多爾袞不搶順治帝的皇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豪格在制衡他,跟電視劇里多爾袞與孝莊太后之間的情事其實關(guān)系不大。而這,才是多爾袞沒能得到皇位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