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惟敬此人本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個富商之子,由于不需要擔心生計問題,每天都和那些地痞無賴混在一起。只因為曾和其父親一起出海同日本進行貿(mào)易,雖不是精通日語,卻也足以同日本人進行正常交流。后來萬歷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沈惟敬結識了兵部尚書石星,被派往日本同豐臣秀吉進行和談。
倭寇侵略朝鮮
在明朝萬歷二十年的時候,豐臣秀吉剛剛統(tǒng)一日本,這時候的豐臣秀吉可以說是內(nèi)心十分膨脹,日本國內(nèi)已經(jīng)再無敵手,隨即將目光瞄準了西方的朝鮮國和大明朝。
不得不夸贊一下豐臣秀吉的野心之大,日本島區(qū)區(qū)一偶之地已經(jīng)滿足不了他的野望,征召士兵組建軍隊,意圖先占據(jù)朝鮮國,進而再進攻大明朝。
這時的朝鮮和韓國還是一體,是隸屬于明朝的屬國,朝鮮國極度尊崇明朝的文化,在各方面都深受明朝渲染。甚至連重文輕武和黨派之爭這兩個陋習,朝鮮國也原封不動的學了過去,每天沉迷于內(nèi)部斗爭之中,對外毫無戒心。
日本倭寇圖
以致于豐田秀吉的軍隊剛剛打了進來,朝鮮國就一路潰敗,日本方面十五萬大軍一路長驅(qū)直入,連續(xù)占領多座城市。沒有成型的抵抗力量,只能是求助自己的上國大明朝,趕忙派出使者帶著求援信件就去找大明皇帝了。
明朝見自家小弟挨了揍,立馬派兵前去支援,只是第一批支援軍隊只有三千人,同日軍的首次交戰(zhàn)只能飲恨敗走。大明朝廷命令兵部繼續(xù)派兵支援,只是這時候兵部被寧夏的叛亂正搞得焦頭爛額,對救援朝鮮實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忽悠到位
兵部尚書石星無計可施,但是他又不敢私自主張求和,于是想了一個法子。那就是張榜招募民間之人同日本求和,為明朝拖延時間,日后豐臣秀吉和朝廷追問起來,也可以說這個人是冒充的朝廷使者。
沈惟敬應募而來,石星授予他一個假的游擊將軍職位,將他送去和日軍談判。沈惟敬到達平壤之后,先是強烈指責日方毫無理由地侵略朝鮮,接著同日方的代表小西行長交涉,表示大明朝不愿大舉用兵,希望雙方能夠進行和談。
沈惟敬畫像
日本這邊剛剛得到眾多的地盤,一時也消化不了,于是也有暫時求和的心態(tài)。小西行長提出以平壤為界,東面歸日本,西面歸朝鮮,并透露出愿意奉大明朝為上國的意思。
沈惟敬面對日方的要求,表示他個人無法決定,必須回去向皇帝請示。日軍同意暫時和朝鮮休戰(zhàn)五十天,讓他回去請示皇帝的意思。身為一個假的談和使者,沈惟敬此時可以說做得非常出色,成功為明朝爭取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
這時候李如松已經(jīng)剿滅寧夏叛軍,率軍來到遼東,準備東征朝鮮日軍。沈惟敬也回到遼東,向李如松說了此次和談的經(jīng)過,然后李如松就以泄露軍機為由,把他抓了起來。沈惟敬一看這架勢是要卸磨殺驢啊,而他又確實沒受到皇帝的直接冊封,石星這一手玩的確實好,只要矢口否認就能讓其百口莫辯。
實是替罪羊
沈惟敬本以為就此便求生無路了,但是很快李如松就需要他再一次同日軍交涉。原因是李如松派人假裝明朝使者前去日軍營中探察敵情,沒想到小西行長問到為什么上次的沈惟敬沒有前來時,這人說沈惟敬因為年齡大了腿腳不便,還需要幾天時間才能趕過來。
小西行長當即召來一隊人馬,讓他們隨這位探子回去接沈惟敬,探子只好硬著頭皮將他們帶了回去。在到了李如松的軍營里時,沈惟敬還正被關著,李如松決定讓這些日本士兵來得了、回不去。只是沒想到日軍也不是軟柿子,二十多個人硬是跑出去五個,李如松一看要壞事,又派沈惟敬前去平壤安撫日軍。
小西行長畫像
沈惟敬此時也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一旦失去作用,就會被當作替罪羊,毫不留情的拋棄。只是他沒有辦法,如果不答應李如松,會死得更快。在沈惟敬到達日軍這邊時,把責任全推到了語言不通上面,因為翻譯出了問題,這才導致了雙方“誤會”的發(fā)生。并表示馬上就會有使者前來冊封,小西行長便派出使者,隨沈惟敬回去向李如松表達謝意。
在得知日軍防備松懈之后,李如松便率軍突襲日軍,只花了一年時間就把日軍殺得只剩下漢城、釜山。但最終也只能止步于此了,戰(zhàn)爭的消耗讓雙方陷入了僵局狀態(tài),日軍派來使者表示希望和談,朝廷也同意進行和談。
秀吉七條
這一次是真的要和談了,而沈惟敬再一次成為使者前往漢城議和,日方的代表依舊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長。經(jīng)過幾天的激烈商談之后,和談條件初步統(tǒng)一,雙方同意開始撤兵,但是明朝這邊需要派出使者前往日本,和豐臣秀吉進行詳細的商談。
沈惟敬回去后向宋應昌報告了此事,宋應昌派謝、徐二人前去和豐臣秀吉進一步談判,只是兩人最后并沒有將豐臣秀吉提出的求和條件如實稟報。實在是因為豐臣秀吉的七項條件,完全是以戰(zhàn)勝國的姿態(tài)提出的。
第一,明朝必須派出一位公主,與日本天皇和親;
第二,恢復貿(mào)易路線;
第三,明日兩國永誓盟好;
第四,朝鮮將東四道割讓給日本;
第五,朝鮮送一位王子到日本做人質(zhì);
第六,日本釋放兩位被俘虜?shù)某r王子;
第七,朝鮮永不背叛日本。
沈惟敬得知兩人帶回來的消息后,也是頭疼不已,若是如實稟報,定會被朝廷以談判不力為由問罪。之后沈惟敬又找到小西行長,小西行長也是對此表示無法理解,但也不敢勸阻豐臣秀吉。于是四人進行了一番商議后,決定瞞而不報,不讓萬歷皇帝知道豐臣秀吉的七項條件,只說日本決定歸附稱臣。
萬歷皇帝在得到沈惟敬的報告后,便下達指示給沈惟敬,提出讓所有日軍離開朝鮮,豐臣秀吉寫一份謝罪書送過來,這樣大明朝就愿意封豐臣秀吉作日本國王。
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現(xiàn)在真如同一根繩上的螞蚱,兩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繼續(xù)瞞天過海。萬歷皇帝要謝罪書,那就給你偽造一份,反正也辨別不出來;豐臣秀吉七項條件,小西行長回去后表示明朝皇帝已經(jīng)同意,就等你派人前去認領了。
奇恥大辱
萬歷皇帝以為日本服軟了,豐臣秀吉以為自己要稱王了,朝鮮這邊以為日本要撤軍了。只是他們沒想到,這一切都是沈惟敬和小西行長聯(lián)手編造的騙局。萬歷皇帝派去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的使團,帶著豐臣秀吉認為是承認他統(tǒng)治日本、朝鮮的詔書,在日本眾多大人物的面前宣讀,結局可想而知。
萬歷皇帝冊封豐臣秀吉的詔書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圣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zhèn)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nèi)附。情既堅于恭順,恩可靳于柔懷。茲特封爾為日該國王,賜之誥命。于戲龍賁芝函,襲冠裳于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wèi)于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 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詔書上記載的每一個字,全都經(jīng)過翻譯官之口,傳到了在場每一個人的耳中,豐臣秀吉顏面掃地,當即將詔書狠狠地摔在地上,怒吼道:“我掌握日本,想當王就能當,還需要你的冊封!”
最后萬歷皇帝也從朝鮮的口中得知了豐臣秀吉的七項條件,而這位絕世大忽悠沈惟敬,在萬歷皇帝的全面追殺之下,他最終也沒能逃過被斬首的命運,兩年后明朝擊退倭寇時將其斬首。
參考文獻:
《沈惟敬初入日營交涉事考》
《抗倭援朝戰(zhàn)爭中的明日和談內(nèi)幕》
《萬歷二十四年沈惟敬赴日行實考》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