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前三國時期,袁紹憑借著自己“四世公侯”的家世背景,從韓馥的手中兵不血刃地奪取了當時天下的第一州—冀州,又在與幽州軍閥公孫瓚的數(shù)年戰(zhàn)爭中獲得了最后勝利,一舉躍升為實至名歸的中原霸主。其聲威達到巔峰,劉備想代領(lǐng)徐州,以麋竺、陳登為首的徐州官僚們都要向遠在鄴城的袁紹聯(lián)名稟告以求得他的認可。然而,袁紹坐擁河北全境、統(tǒng)兵數(shù)十萬為何最后落了個身敗族滅的下場,其中緣由令人深思?
著名歷史學(xué)家陳寅恪認為:袁紹的門戶背景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他來自漢末第一流的世族名門,所以他就是漢末世族豪門的代表。而曹操的門戶背景是寒門庶族出身,他則是漢末寒門庶族的代行者。而在官渡一戰(zhàn),袁紹和他幕后的世族集團竟被曹操一舉擊潰,世族集團從此陷入了長期的蟄伏階段,一直到數(shù)十年后才在河內(nèi)司馬氏的引領(lǐng)下實現(xiàn)復(fù)興,并推翻了以庶族背景立國的曹魏。
我認為,陳寅恪大師的論史一向以深刻精到而著稱,但在袁紹的門戶集團和官渡之戰(zhàn)的這段論述中,卻顯得不盡不實,其結(jié)論也站不住腳。
首先,單從袁紹的個人情況來看,《三國志 魏書 袁紹傳》里是這樣描繪他的:“有姿貌威容,能折節(jié)下士,士多附之”,他自己的社交圈也是“不妄通賓客,非海內(nèi)知名,不得相見”。從這些文字分析,袁紹本人確系世族名士無疑,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就是漢末世族名門的代表。如果他是漢末世族名門的代表,那么曲阜孔氏、潁川荀氏、弘農(nóng)楊氏、東海王氏等天下第一流的世族名門為何都站到了曹操的身邊與他堅決對抗呢?我們都知道,在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所擁有的最大助力就來自幕后的荀氏一族。而荀氏素為儒宗荀子之后裔,是正牌儒家名門。他們居然力挺身為庶族的曹操,而力抗身為世族的袁紹,這不正說明袁紹在他們心目中并非“同路人”?袁紹又哪里能代表得了他們的呼聲?
其次,漢末世族名門共同遵循的是“擁漢匡復(fù)”。不僅潁川荀氏、弘農(nóng)楊氏、東海王氏等世族名門都一直齊聚許都,在漢獻帝劉協(xié)的身旁,而且遠在江東的張昭、居于河北的崔琰等各地名士代表,也是或明或暗地認可和支持漢室正統(tǒng)的。
當年,潁川荀氏的掌門人荀彧曾到鄴城面見過袁紹,也曾被袁紹奉為貴賓,但他還是決然棄之而去,為什么?因為他倆的立場取向是截然不同的,荀彧和他幕后的氏族是“擁漢匡復(fù)”,而袁紹則企圖代漢自立。
在三國早期階段,任何公然違背“擁漢匡復(fù)”這一主流共識的勢力都會被天下各方群起而攻之,如西涼董卓,汝南袁術(shù)。鑒于此,袁紹對外遮遮掩掩,在明面上也不得已接受了許都漢獻帝所賜的“大將軍”封號。即使袁紹自己身邊最忠誠、最得力的心腹謀士們,如沮授、田豐、崔琰等都不支持他明目張膽地“跋扈專權(quán),代漢自雄”。
有一次,袁紹甚至指使自己的主簿耿苞放出“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的風(fēng)聲來試探自己部下文武諸士的反應(yīng),結(jié)果竟是“議者咸以(耿)苞為妖妄宜誅”(摘自《三國志》)!逼得袁紹不得不當眾斬殺耿苞來自證清白。
一個“咸”字,說明“擁漢匡復(fù)”的呼聲在河北世族里是何等地高漲,而袁紹在河北世族里企圖實現(xiàn)“代漢自雄”又是何等地孤立!當初,袁紹入主冀州時,河北第一名士沮授稱贊他是“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nèi);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fā);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摘自《三國志》),幾乎完全是站在“擁漢匡復(fù)”的立場和視角來評價袁紹的。這段話也成了一部分河北世族名士強加在袁紹身上的“形象定位”。他必須是“擁漢忠臣”,才值得他們?yōu)橹甲咝Я?。而袁紹在早期也利用了這種“形象定位”來籠絡(luò)世族名士。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棄漢不顧、他的擁兵自重、他的廢長立幼、他的桀驁犯上,都與忠于漢室的世族名門漸行漸遠。表面上他看似籠絡(luò)到一批世族名士,實質(zhì)上他根本得不到世族名士的衷心擁戴。即使是沮授,他一向倚重有加的心腹,也是因為他的父母兄弟被袁紹扣為人質(zhì)而不得不為他效力的。
官渡之戰(zhàn)前夕,袁紹終于徹底撕下了“偽忠漢室”的面具,也徹底暴露了“篡漢自立”的野心。然而,他舉目四顧,卻是眾叛親離、人人疏遠的局面;以“擁漢匡復(fù)”為主流共識的漢末世族名門幾乎全都拋棄了他。甚至,他寄望于腹背夾擊曹操的同盟劉表,也龜縮在荊襄之地,連一兵一卒都不敢發(fā)往許都!而他身邊的沮授、田豐等名士更是毫不隱晦地指出他此番舉兵南向許都完全是不義之行,難以獲勝。果然,袁紹雖有數(shù)十萬精兵和冀州全境的物資后盾,在官渡一戰(zhàn)之中,卻似雪崩般一夕之間一敗涂地,從此之后再也沒有緩過氣來,很快就湮滅在歷史的長河里。
袁紹之所以大敗官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違背了“擁漢匡復(fù)”的宗旨,不管你多么有名望,不管你多么有實力,因為在當時漢室畢竟是正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