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那時我國的封建官僚品秩體系已經(jīng)非常的成熟。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清朝實行的依然是九品十八級,也就是說清朝的官從一品到九品,每個品又分為正副官員,也就是當時所稱呼的正幾品、從幾品。那么在清朝,究竟多大的官兒才算是大官呢?
清三品官形象
其實我們看清朝的影視劇經(jīng)常會聽到這個詞,那就是三品大員,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當時做到了朝廷的三品及以上的官,基本上就可以算是高級官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官了。我們通常所熟知的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順天府尹,以及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也就是我們藩臺鎳臺,都是屬于三品大員的序列。
三品以下的官員我舉個例子大家也就明白了。像各州府的的官員一般為從四品或者五品,道臺一般為正四品。而像縣太爺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七品芝麻官了。至于八品九品的官員,那就是比縣太爺還要再低幾個段位的吏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州府的官員基本上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廳局級干部。
清總督形象
那么三品以上的官員有哪些呢?像通常我們熟知的六部的正副堂官,也就是尚書和侍郎,分別是從一品和正二品,而地方總督加兵部尚書銜也為從一品,巡撫加兵部侍郎銜則為正二品,從地方上來說,總督和巡撫是正經(jīng)八百的省部級高官,六部的正副堂官也是官居副部級及以上的高官。
清尚書形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清朝,三品大員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準副部級高官,因此也是妥妥的大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