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座三層樓:滿足物質(zhì)生活的人就安心在第一層樓里住;
滿足精神生活的人可在第二層樓里自得其樂;若要追求靈魂生活,那么只有登上第三層樓去了。
李叔同在“第一層樓”里住得很安適,在“第二層樓”里活得也很光彩,但他的腳力大,他自覺自愿的要向著“第三層樓”登去。
人和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俗人看重的東西,和圣賢是不一樣的。
所以“圣人的心”,組合成一個漢字,就是“怪”。
如果普通人理解不了你了,如果大多數(shù)人理解不了你了,你就接近圣人了,就是這個意思。
對于一個追求靈魂生活,或者內(nèi)在覺悟的人,他的思維模式會超過大多數(shù)人所能理解的范疇。
比如在《天道》這部電視劇中,芮小丹去了丁元英家,看著屋子里擺設(shè)很簡單,然后就判斷他頭腦復(fù)雜。
“頭腦復(fù)雜”這個評價容易讓人理解成貶義詞,其實換個角度說,就是精神世界比較充實。
精神世界比較充實的人,追求靈魂生活的人,他對物質(zhì)就會看的比較淡。
我們很多人之所以想要住豪華的房間,擁有很多外在的東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的內(nèi)在是匱乏的。
一旦你內(nèi)心非常充實,非常圓滿的時候,你對外界需要的就會特別特別少。
孔子的弟子里面,最窮的是顏回,最有錢的是子貢。
然而,孔子最喜歡的,能和孔子在精神層面產(chǎn)生共鳴的,還是顏回。
因為顏回能夠安貧樂道,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儒家的道德典范。
而在佛家,律宗是持戒最有名的,弘一法師李叔同后來修持的就是律宗。
對于出家人,他的內(nèi)心就更容易放得下,他對物質(zhì)的需求就更少,一衣一缽一草鞋,這就是全部的家當(dāng)了。
而且鞋子還是自己編的,對住的地方也沒有要求,隨便搭個茅草屋就能住。但是他的內(nèi)心是豐裕的,是具足的。
我們現(xiàn)代人雖然擁有了極大的物質(zhì)便利,與物質(zhì)享受,物質(zhì)生活非常豐富,
但是在內(nèi)心世界的探索方面,以及對于生命靈性的重視程度,卻和我們的古人、以及先賢,相差甚遠。
所以,大家要好好反省,看看你家的東西是多還是少,你家里的東西越多,就代表你精神方面越欠缺。
包括很多人也不了解,覺得一個人能有什么意思啊,追求靈魂層面的,虛無縹緲的那些東西,又有什么意義呢,也沒有人陪伴,難道不孤單嗎?
然而,這叫“清?!?,一般人非但不能理解,而且也享受不了。
我們大多數(shù)人憧憬和向往的,都是那種飲食宴樂、萬人簇擁的“洪福”。
但是,那并不是真正的大福報,真正的福報就是“清福”。
可是大多數(shù)人卻無福消受,因為內(nèi)在太匱乏,所以難以忍受這種比較嫻靜恬淡的人生狀態(tài)。
我們都是生活在“第一層樓”和“第二層樓”中的人,物質(zhì)得到滿足之后,充其量也就是追求一下精神上的被尊重與獲得感。
因此對于生活在“第三層樓”中,類似于弘一大師這樣,只需自我認定與自我滿足,而無需外在包裝的豐滿,難以理解。
畢竟一般人他要通過和別人相處,才能知道“我是誰”、“我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而圣賢達到最高的境界的時候,一個人,就好比和天下人在一起一樣。
他在熱鬧的環(huán)境,他不覺得熱鬧,他在冷清的環(huán)境,也不會覺得冷清。
這是一種來自內(nèi)在的豐盛與具足,不會因外在環(huán)境的改變而消失。
所以,人還是要有一種永攀高峰的精神的,向著“第三層樓”登去,只有在那里,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