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有一天,子貢問孔子交友之道,應該如何?我們知道,有時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上論《里仁》篇中子游曾說:“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睂ι衔徽呷缬胁粚Φ牡胤?,做干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但勸告多次以后,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地要求或勸告,次數(shù)多了,交情就疏遠了。
這里,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再勉強。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就知道孔子的話并不滑頭。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規(guī)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guī)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yè)的朋友,更要注意。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我們舉一件近代的故事來說。曾國藩下面一位幕友王湘綺(壬秋),當時他是湖南的才子,也是近代以來有名的大儒。他著有《湘軍志》,對曾國藩有褒貶之處。曾國藩所領(lǐng)的湘軍,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戰(zhàn),開始露敗象的時候,王湘綺就要請假回家。曾國藩知道他讀書人膽小,如果這仗敗下來就不得了。所以也想讓他回去。不過事情很忙,沒有立即批這件公文。有一天晚上,曾國藩因為有事去找他??匆娝诜坷飳P目磿驼驹诤竺娌淮驍_他。差不多半個時辰,王湘綺還不知道,曾國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第二天早上,曾國藩就送了很多錢,誠懇地安慰一番,讓王湘綺立刻回家。有人問曾國藩,為什么突然決定讓王湘綺回去?曾國藩說,王先生去志已堅,無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強。尤其打仗的時候,勝敗自己都沒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別人?再問曾國藩何以知道王湘綺去志已堅?曾國藩說,那天晚上去王湘綺那里,他正在看書,并不知道曾國藩就站在他身后。而且有半個時辰,王湘綺沒有翻過書??梢娝辉诳磿?,在想心事,也就是想回去,所以還是讓他回去的好。
這個故事就說明長官對部下或者朋友相處,都要恰到好處。如果過分,那么朋友都變成冤家了。人生交一個朋友是很難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適可而止,不是滑頭。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這一篇最后以曾子的話來作結(jié)論,也是講朋友之道:朋友的積極意義在什么地方。“君子以文會友”,這個“文”包括了文化思想。結(jié)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里?在于彼此輔助,達到行仁的境界。
這篇書一開始,顏淵問的是仁。到這里最后的結(jié)論,提到曾子講的朋友之道,同時再度表明做人也就是仁的用。所謂仁就是愛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自處的高度修養(yǎng);也可以說是做人的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