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就天天在抖音刷一位66歲的老先生。
王德峰,復旦大學的哲學教授。
王德峰講,去年冬天,有一天特別冷。
他在學校開會到很晚,下班出門,感覺寒意逼人。
這時,妻子打來電話,說今天冷,你早點回家,我已經(jīng)做好晚飯,等你回來吃。
教授想著熱氣騰騰的晚飯在家里等,心里很高興。
回家路上,他忽然看見一個小販在賣烤紅薯。
那么冷的天,小販凍得瑟瑟發(fā)抖,但爐子上還有一大堆紅薯沒賣完。
顯然,這一天的任務(wù)還沒完成,小販不能回家。
教授生了惻隱之心。
想著自己馬上可以到家,吃上熱騰騰的晚飯。
而小販卻不得不在寒冬里為了一點生計發(fā)愁。
他于是買了八個烤紅薯,想著多買一個,小販就可以早一點收工。
教授說,他拎著這八個紅薯回家,心里升起了滿足感,同時,還有一種優(yōu)越感。
他想,我畢竟是教授啊,而他只是小販,所以我才幫得了他。
這樣的故事,如果我們普通人遇到,可能就到此為止了,很少有人再往下思考。
而哲學教授就不一樣了。
他回家以后,吃著晚飯想起這件事,就發(fā)現(xiàn)自己境界不高。
他覺得自己幫了人,有滿足感,這沒問題,畢竟是做了一個善舉。
但同時還有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這境界就不行了。
因為人和人之間,經(jīng)?;ハ鄮椭?。
你幫助了別人,不代表你就比別人厲害。
換一個場景,對方可能就會幫助你。
人不應(yīng)該有身份地位的分別心,更不應(yīng)該因此而生出優(yōu)越感。
我覺得這個反思很有道理。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常常遇到這樣的事。
比如疫情期在家隔離,你可能會給隔壁的奶奶送蔬菜。
比如新來的同事業(yè)務(wù)不熟,你也許會經(jīng)常指點他。
比如親戚家里困難,你多半也不時給他幫助。
我們的教育里,大多是站在“受助者”的角度去想問題。
“別人幫了我,我應(yīng)該怎么辦?”
答案很明確:應(yīng)該感恩,并盡量回報。
但是,如果“我?guī)土藙e人,我該怎么想?”
很少有人回答這個問題。
王德峰教授的故事,給了我啟發(fā):
我們幫助了別人,可以有滿足感,因為確實是做了一件好事。
但是不要因此而產(chǎn)生優(yōu)越感,居高臨下,沾沾自喜,因為你不一定就比別人厲害。
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
而我們都會在修行中感覺混沌、迷茫。
這時候如果有明理善思的人指點一二,這真是非??少F。
貳
我慢慢發(fā)現(xiàn),好像每個人心里,都有些解不開的疙瘩。
那些百思不得解的事情,在我們心里纏繞著,敲擊著,讓人十分苦悶,卻又難以言說。
這種時候,學習就是最好的良藥。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喜歡刷短視頻,其實刷對了內(nèi)容是一種學習,因為如今短視頻上還有很多別的知識。
比如《新知十講》,邀請了各個領(lǐng)域的學者,以十講的篇幅,講解一個知識主題。
復旦文學教授梁永安,講很多人生故事,幫你對抗三十歲焦慮。
教授蒙曼,扒一扒隋唐的皇帝,陪你讀點不知道的歷史。
馬未都,講古人的黃金酒壺、黃金香囊,跟你聊聊收藏。
人文、歷史、科技、金融、考古……都是教授講干貨。
看看他們,比漫無目的地刷手機有意思多了。
其實一個人活得快不快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己的認知,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
我們想要過好這一生,要學的真不只是怎么賺錢,怎么出人頭地。
比這些更重要的,是去了解這個世界,去思考怎么看待此生。
你說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