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變幻無常,唯蕓蕓眾生執(zhí)念不變。生而為人的我們,不論男的、女的、美的、丑的,都始終懷有一個愿望——希望人生擁有最好的境界。
那么,人生最好的境界又該是什么呢?
有房、有車、有金錢、有權利、有地位、有事業(yè)、有家庭、孩子聰明、婆媳融洽、老公帥氣多金,老婆貌美如花……,這些都是我們想要的。
對,都想要!一樣也不能少!只有把一切都緊攥在手,人生才完滿,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當今流行著一句話——“只有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什么都想要。”為此,我們一路披星戴月,不辭辛勞,追逐著人生的“完滿”,真如“夸父追日”永無止盡,遙遙無期。
在那些瀕臨絕望的瞬間,我們趴在地上呵氣帶喘地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只要追到,人生就無憾了!
然而,此時回望來時路,似乎一路走來,得到了許多,抓住了許多,卻并未得到“完滿”。
難道我們錯了?難道“完滿”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老子早給出了答案:“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就是勸誡世人,凡事不要想太滿,做太滿,才能維持住現(xiàn)在最好的事物。而不招致破壞呈現(xiàn)出新的狀態(tài),反而無法接近完滿了。這也有“過猶不及”的意思。
對此,南懷瑾深以為然,他認為,“不欲盈”——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而大多數(shù)人卻一直背道而馳。
01
凡事做到九分半足矣,不知“止”適得其反
《道德經(jīng)》里有一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闭f的是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但卻可以永不衰竭地發(fā)揮作用。
老子此話就是點醒世人,存于世間最完滿的東西,本就帶有一分殘缺。這就是所謂“完滿”的真諦。
南懷瑾將此真諦用更世俗的字眼來解釋:“若求快一點圓滿,就快一點完蛋,做人做事要留點缺憾。”
這也是“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
那些一談感情就“戀愛腦”上頭的傻姑娘們,說白了就是凡事都做得太滿,不知“止”,所以適得其反。
最后,不但沒收獲愛情,反而落下滿心的傷,而這傷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
細想,在戀愛腦模式下,那些付出里充斥著單向的掌控欲與控制欲,這會令感情關系的另一方非常不舒服,選擇逃離和移情別戀都很正常。這就是典型的“用力過猛”。
不但感情如此,生活、工作各方面,“不欲盈”才是最好狀態(tài)。若一味向“滿”發(fā)力,遲早會下滑到“虧”的狀態(tài)。
就像有人總是滿臉地精益求精,搞得自己得了精神強迫癥。這種人無論在做事做人上,往往“不給自己留后路,不給他人留活路?!?/span>
極致嚴苛的行事風格,會造成自身與他人許多不快和摩擦,反而增加很多阻礙。
這并不是說,我們做事可以粗心隨便,應付了事,而是說要掌握個尺度,既不要執(zhí)著求“滿”,也不要急于求“滿”。否則就像南懷瑾先生說的那樣,越快求“滿”,越快完蛋。
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夠了,放下對“滿”的執(zhí)念,適時止住,才不會適得其反。那么,我們的人生也就更容易感到快樂。
02
“此情可待成追憶”,有遺憾的人生更有余味
我們總說“人生最怕是遺憾。”但,人生卻總充滿著遺憾。這或許是事與愿違,又或許是與生俱來的原罪?!妒ソ?jīng)》認為人生來有罪,這就是原罪。
而南懷瑾說:“其實人生來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圓滿。也就是說,人生來就有業(yè),有善業(yè)、惡業(yè)以及不善不惡的無記業(yè),這個業(yè)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牽著你跑?!?/p>
這么看來,人生的遺憾也并非全是消極,從某種層面上看,遺憾產(chǎn)生一種牽扯前進的動力。通常人總是覺得缺少什么,就想極力地追求什么。
若無遺憾,人生路仿佛沒了探求方向。正因有遺憾,人生才有突破口和爆發(fā)點。
就好比司馬遷被處以宮刑,雖遭遇身體殘缺和尊嚴折損,仍沒將他擊垮,憑驚人毅力寫出了巨作《史記》。
患嚴重耳疾的貝多芬,仍克服病痛創(chuàng)作出一支支振奮人心的名曲;從小結巴的丘吉爾卻勵志要做個演說家,而最終他不但成功了,還成為了英國首相。
肉體殘缺、精神打壓、病痛折磨、生理缺陷等等,如此多的遺憾,一次次點燃了生命迸發(fā)力量的導火索,一次次推動了前進腳步的方向。
若遺憾終成為遺憾,也不必傷感。當代作家林語堂曾說:“看到秋天的云彩,原來生命別太擁擠,得空點?!?/span>
遺憾本是人生畫面的留白。太滿的畫面,沒有意境,沒有遺憾的人,又有何趣味?
老子說:“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做事留一點余地就會變得圓滿。
學會坦然面對遺憾,勿把遺憾視作洪水猛獸,避而不談,躲之不及。遺憾本身無對錯,關鍵在于如何處置和安放遺憾。
人生留有遺憾,才完整。歲月荏苒,光陰如梭。我們總會在懵懂中成長,發(fā)覺遺憾在生命里交織,留下些許空白,供我們在此后時光里,細細摩挲,靜靜追憶,不是更有余味嗎?
03
最好的人生是小滿:花未全開月半圓
老子說:“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本褪钦f,有時求益反而受損,有時求損反而獲益。這句話是老子在勸誡世人越想要完滿,越不要做得“滿”。
南懷瑾也說:“天下事不要求圓滿,太圓滿就完了?!?/p>
世間萬物的發(fā)展趨勢,無非高低起伏。當事態(tài)已呈現(xiàn)“小滿”,若要堅持不放,就會從頂點掉落下來。
俗話說,吃飯吃七成飽,穿衣穿八分暖,說話七分留三分。凡事不可太滿,不要掉入“滿”的陷阱里,搞得身心俱疲,悵然若失。
想想看,為什么人到中年,更容易“懷舊”?
此時的人生正處于比較成熟的階段,有房有車,有家有業(yè),有子有女,名下有存款,也有貸款。
生活過得擁擁擠擠、匆匆忙忙,說貧瘠,又什么都有了,說富足,又總覺得差點什么不夠圓滿。
不滿足現(xiàn)狀,才懷念過去。我們懷念當年二十出頭那個蓬勃朝氣的自己,那時的人生像一張尚未起稿的畫紙,像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一切俱有期待,一切皆有可能。
這種距離“滿”很遠的狀態(tài),反而不會令人感到遺憾。而中年的人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積累,總覺得距離“滿”僅一步之遙,可每次努力向前一步,卻造成后退三步的效果,真是無奈。
要知道,人世間許多的完滿,其實都有欠缺。這種有欠缺的良好狀態(tài),就像花未全開月半圓的“小滿”狀態(tài)。
看看那些被流量捆綁在直播間的名牌主播,每天開工到下半夜,連睡個覺都成奢侈,身體健康被嚴重透支,最后累倒,不得不住院休息。
反觀有的成功人士,卻能把事情看得更透徹,不論事業(yè)多么忙碌,總要給自己放個假,多陪陪家人。
他們早已看清,犧牲再多一點時間,也換不來再大一點成就。就算有再大一點的成就,也是以犧牲更多健康和親情為代價,反而得不償失。
若不能從“滿”的思維模式跳脫出來,“滿”就會成為一種身體負累和心理魔障,令我們的生活處處受制。
我們要釋放它,看淡它,才能清晰領悟,人生只要能維持住“小滿”就是最好的狀態(tài)了。
04
真正做到“不欲盈”,須把缺陷當好事
老子說:“大盈若沖,大成若缺?!本褪钦f最充盈的東西,好似虛空;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殘缺。
南懷瑾在講《金剛經(jīng)》第十一品時說:“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他就早死掉了。因為佛稱的婆娑世界,是一個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點缺陷才好?!?/p>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精神的,肉體的。有缺陷的人才是有血有肉真實的人;有缺陷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
正視缺陷的存在,才能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平相處,更為淡然從容地面對生活里的各種問題。有缺陷,才讓人更有動力地向前努力。
正如,南懷瑾告訴世人:“有一些缺陷,才能促使他努力?!?/p>
比如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小時候是個膽小怯懦的人,在學校里總是表現(xiàn)不佳,即便只是被老師點名背誦,也被嚇得全身發(fā)抖,嘴巴說不出話。
但羅斯福并沒有因此消沉退縮,而是全面認識自己,并頑強地抗爭,最后獲得了成功。
所以,缺陷不可怕,怕的是恐懼和逃避缺陷。抓住缺陷,人生就多了一次乘風破浪的機會,多了一份戰(zhàn)勝困難的可能。
成功從來不會因缺陷的存在而遠離你,有些時候試著換個角度看待缺陷。缺陷未必是上帝為我們關上的那扇門,還很可能成為上帝為我們打開的一扇窗。
是好還是壞,取決于觀察角度以及內心力量大小。
玉有瑕,才激發(fā)了雕刻師的無限靈感,圍繞瑕做技巧文章,雕出美輪美奐的作品;月有缺,才促動了詩人的文思泉涌。
從古至今,無數(shù)詩人因圓缺寫出多少觸人心弦的雋永詩詞。
可見,“缺陷”與“滿”從不是對立的兩面,人生有了缺陷,才能感知“滿”的美好,即“小滿”狀態(tài)。
萬事萬物皆存有缺陷,缺陷是前進的動力,是獨特的美,也是歲月的留白。
不用非得追求什么完滿,只要一直努力上進地工作學習,樂觀積極地享受生活,做到“不欲盈”,那就正是人生最好的境界了。
“不欲盈”的人生,才是“盈”的人生。你做到“不欲盈”,你就是人生“盈”家??吹竭@里,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