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混亂、殘酷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出現(xiàn)了兩大胡、漢君臣組合:一個是前秦的苻堅與王猛,另一個就是后趙的石勒與張賓。
苻、王搭檔自不用多說,二人的融洽關系堪比劉備/諸葛亮,但在所取得的成就方面卻遠超后者——他們攜手統(tǒng)一了北方,極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創(chuàng)造了十六國時期唯一的盛世。因此,他們被后世視為君臣關系的典范;
苻、王的光芒如此耀眼,讓石勒、張賓的組合略顯黯淡。但在實際上,后者的搭配同樣可圈可點。毫不夸張的說,石勒能從奴隸逆襲為帝王,張賓起到了關鍵的“質(zhì)變”作用。
我們先梳理下張賓對石勒的貢獻。
扮豬吃老虎、吞并王彌。公元311年,匈奴漢國三大將——劉曜、王彌、石勒聯(lián)合攻破洛陽,但隨后王、石二人試圖互相吞并。面對雙方勢均力敵的困局,石勒采取張賓的建議,先砸血本向王彌示好、獲取對方的信任;其后上演鴻門宴,兵不血刃吞并王彌的全部武裝,實現(xiàn)了實力的跨越。
扭轉(zhuǎn)錯誤戰(zhàn)略,制定發(fā)展藍圖。公元312年,石勒進攻江南受挫、軍隊損失過半,陷入了戰(zhàn)略迷惑。張賓及時提出了北上鄴城、經(jīng)營河北,其后逐鹿天下的戰(zhàn)略構想,如同撥開云霧見天日,幫助石勒走上了自立門戶之路。(后來進攻鄴城受挫,張賓又及時調(diào)整戰(zhàn)略、進據(jù)襄國)
故伎重施,扮豬吃老虎滅王浚。公元314年,面對實力強勁的西晉幽州刺史王浚,石勒原計劃與其和諧共處;但張賓建議他采取當初對王彌的手段,
至于其他在戰(zhàn)術層面的作用,這里就不再贅述。《晉書》這么描繪張賓對石勒的價值:“機不虛發(fā),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yè),皆賓之勛也”。
機無虛發(fā)、算無遺策,人們常用來形容張良、郭嘉、劉伯溫等一流謀士。事實上,張賓之于石勒,確實如同張良對劉邦、郭嘉對曹操、劉伯溫對朱元璋。
我們要注意的是,張賓并不是被迫為石勒服務的,而是積極主動加入。
公元309年,石勒奉劉淵之命攻掠山東。在經(jīng)過一番觀察后,張賓對身邊人說:“我分析了所有將領,沒有一個人比得上這位胡人將軍,可以和他一起成就大業(yè)!”隨后他提劍趕往石勒軍營、大呼請求拜見。
石勒一開始沒把張賓當回事,但后來好幾次發(fā)現(xiàn)他料事如神,這才將其引為謀主。
問題來了,張賓這么一位才華橫溢的漢人,為什么不投奔晉朝武裝、挽救危亡,卻主動為一個以兇殘聞名的羯族政權服務呢?
萬事皆有因,我們不能以今天的視角去指責古人。張賓的選擇自有其時代背景。
第一,石勒稱不上殘暴,甚至對文人比較客氣。
五胡十六國是一個暴君迭出的瘋狂年代,羯族政權更是臭名遠播,但這不是石勒的鍋、而是他的侄子石虎。
客觀而言,縱觀百年間的所有梟雄,在仁慈度方面,石勒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自然無法跟宅心仁厚的苻堅相比,但比符生、石虎這種以兇殘聞名的暴君強了不知多少個檔位。
在攻城略地期間,石勒確實殺害過不少各族軍民,但這在那個攻伐年代不可避免??v觀史書,并沒有他故意大規(guī)模屠城的記載;相反,他倒是干過一些善待尋常百姓的舉動。比如在公元308年,他率軍攻陷魏郡、頓丘等眾多流民建立的營壘,在挑選了一些年輕力壯男子編入軍隊后,卻“老弱安堵如故, 軍無私掠”,以至于當?shù)匕傩辗浅8心钏亩鞯隆9?09年,他招攬了一些漢族士人編為君子營;在建立趙國后,他推行法治、重用文人,任命張賓為大執(zhí)法、總領朝政,比同時期大多數(shù)統(tǒng)治者強得多。
對比一下:當年曹操在攻打陶謙時,一度“所過多所殘戮”,“坑殺男女數(shù)十萬人于泗水,遍屠城邑”,究竟是誰更殘暴?
第二,石勒與張賓,實際上是“報團取暖”。
西晉之所以陷入混亂,兩大弊政應當背鍋:其一是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其二是階級固化制度。
所謂的內(nèi)遷“五胡”,實際上已經(jīng)是西晉的百姓,他們“服事供職,同于編戶”,跟漢人老百姓一樣交稅、服役。但是,由于中原人的心理優(yōu)越感強烈,加上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使這些內(nèi)遷胡人遭受了額外的欺壓,即所謂的“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
以石勒為例,他年少時進京賣貨,曾經(jīng)倚門長嘯,被路過的朝廷高官王衍視為天下之患,差點將其誅殺;成年后他成為了一位佃農(nóng),常年努力替人耕田,但隨著饑荒、戰(zhàn)亂來臨,他被朝廷軍隊抓捕后套上枷鎖、賣到山東為奴。
至于張賓,則是“九品中正制”的受害者。雖然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自比張良,但在那個“公門有公,卿門有卿”,士族有“世及之榮”、寒門無“寸進之路”的時代,出身貧寒的他,壓根沒機會進入仕途、一展所長。
因此,隨著西晉的統(tǒng)治崩潰,固然讓石勒這樣的少數(shù)民族梟雄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而對張賓這種長期被排擠在統(tǒng)治階層之外、郁郁不得志的寒門士子而言,也是實現(xiàn)自我抱負、展現(xiàn)生存價值的契機。(如果結(jié)合劉琨、王浚、祖逖等漢人官員由于各種內(nèi)訌相繼失敗的事實,張賓的選擇就更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