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狼人伊人中文字幕,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中文字幕日本特黄aa毛片,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有你真好电影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首頁  >  文化歷史  >  夢里故鄉(xiāng)
辛棄疾送別朋友時寫下一首詞 全詞沒有一句是原創(chuàng)

2021-09-09 來源:騰訊文化

在有宋一代的詞人中,名家輩出、名作紛呈,如果要給宋代詞人進行一個排名的話,這可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亦或是一件很難評判的費神的事情,因為有人喜歡婉約詞,而有人又鐘情于豪放詞。

但要說哪位詞人寫的詞最多,這倒是一個不難評判的事情,南宋詞人辛棄疾以六百二十九首詞作穩(wěn)居榜第一位。因為在這個排行榜上的第二名的蘇軾,蘇軾雖然創(chuàng)作了三百六十二首詞作,這一數(shù)量足以睥睨其他詞人,但與辛棄疾比起來,仍有很大的數(shù)量差距。

所以,但從數(shù)量這一點上來說,給辛棄疾的名下貼上“創(chuàng)作達人”的標(biāo)簽的話,是實至名歸的一件事。

辛棄疾也是宋詞創(chuàng)作的多面手,他對豪放詞信手拈來,他的豪放詞氣象雄壯,“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傳唱不衰的名句皆出自他的筆下。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他的一腔傷時憂國的愛國之情,在很多詞作中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辛棄疾將愛國豪情和英雄氣概融進豪放詞中,讀來能給人帶來強烈的沖擊力,讀來酣暢淋漓。

他在婉約詞的創(chuàng)作上也是游刃有余,辛棄疾的婉約詞清新自然,優(yōu)美的旋律和清新的文字在他的筆端流瀉而出,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三三兩兩誰家女。聽取鳴禽枝上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等描摹自然與鄉(xiāng)村景物、體驗鄉(xiāng)村生活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和生活情趣,讀來倍感親切。

所以,南宋著名詞學(xué)評論家劉辰翁對辛棄疾的詞風(fēng)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p>

也就是說,辛棄疾之前的詞人很少有他這樣的詞風(fēng),也不會等到廣泛的認(rèn)可。只是到了辛棄疾的時代,情況發(fā)生了改變,他的詞作風(fēng)格縱橫文字,橫豎自由、詞意境界闊大、汪洋恣肆,好像禪宗醍醐灌頂,又好像笳聲悲切萬鼓齊鳴。

辛棄疾一生抑郁不平的事情都寄寓在一杯酒中,所以賓主相逢,他們便把酒言歡,談?wù)摴沤?,酣暢淋漓、痛痛快快地飲酒作詞。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詞到了辛棄疾這種境界地步也算達到頂峰了。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于內(nèi)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如果將辛棄疾的詞作比作一個花圃的話,這將是一個開滿琪花瑤草的花圃,各種花卉在花圃中競相開放、爭奇斗艷。

可以說,凡當(dāng)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xué)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諸如政治、哲理、友情、戀情、田園風(fēng)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讀書感受等,所以辛棄疾的創(chuàng)作范圍比蘇軾還要廣泛。

在婉約詞和豪放詞之外,辛棄疾還嘗試過將前人的詩句整合起來,融進一首詞中,這樣的融合不僅毫無違和感,而且詞意的銜接和節(jié)奏也是自然妥帖,這也是辛棄疾詞作中令人驚嘆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如果不仔細鑒別的話,一定會以為這些詞句都是辛棄疾的原創(chuàng)。

比如在辛棄疾的詞作中,有一首《憶王孫》,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集句詞,原詞如下:

登山臨水送將歸。

悲莫悲兮生別離。

不用登臨怨落暉。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飛。

詞前有一條小序“秋江送別,集古句”,辛棄疾開篇明義,直言不諱地說出這是一首“集古句”。也就是說,這是一首集句詞。

將前人作品中已有的句子進行遴選、擷取,然后將這些選擇出來的句子進行排列和重組,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寫成一篇新作品,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叫“集句”。這本是古詩中的一種體裁,也叫集句詩,詞也是一樣的道理。說白了,集句詩本身就是二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

集句詩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是由來已久的一個傳統(tǒng),自東晉時代,詩人們就已經(jīng)有了嘗試創(chuàng)作集句詩的傳統(tǒng)。宋代的文人們,格外鐘情于集句詩的創(chuàng)作,王安石、蘇軾、文天祥都是集句詩高手。尤其是文天祥,他以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兩百多首集句詩,數(shù)量蔚為壯觀。

王安石還非常喜歡集句詩,《招葉致遠》一詩就是王安石集句詩中的一首代表作。首句“山桃溪杏兩三栽”出自于雍陶《過舊宅看花》;第二句“嫩蕊商量細細開”出自于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第三句“最是一年春好處”出自于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第四句“明朝有意抱琴來”出自于李白的《山中與幽人獨酌》。

王安石的這首集句詩全都是出自于前人詩句,別出心裁,渾若天成。如果不細加考量的話,很難相信這是一首集句詩,由于四句詩的詩意貫通,反而倒像是王安石的原創(chuàng)詩歌一樣。

王安石又以集句為詞,開詞中集句的先河。南宋詞人吳曾在《能改齋詞話》卷二中寫道:“王荊公(王安石)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疊石作橋,為集句填《菩薩蠻》云: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p>

有人認(rèn)為這只不過是一種不足而道的技巧,不過是對已有詩詞句篇的匯編、詞句的堆砌,是從他人的詩詞作品中摘章斷句的技巧,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

但有的人卻認(rèn)為這是一種很高明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一類創(chuàng)作者認(rèn)為這是一種古為今用、以故為新的方法,善于從古人的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并且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是對前人創(chuàng)作的認(rèn)同和接力。

有了這樣的創(chuàng)作氛圍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辛棄疾自然而然地也加入了集句的創(chuàng)作隊伍中。那就走進辛棄疾的這首《憶王孫》中,一探這首集句詞的藝術(shù)特色吧。

開篇句“登山臨水送將歸”,是古代文學(xué)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名句。這一句出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自從宋玉寫了《九辯》之后,悲傷的感情與蕭瑟的秋景似乎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而抒寫悲秋的感情,也成為歷代文人著意渲染的主題,“悲秋”也成為一種情懷,一種鐫刻在歷代文人心中的傳統(tǒng)。

為什么古代詩人對“悲秋”有著深深的眷戀情結(jié)呢?其實這也很好理解,這種情結(jié)的產(chǎn)生與古代詩人的人生境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

詩人是敏感的、多情的。還有一部分詩人有著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懷才不遇、寄人籬下成為他們的人生常態(tài),他們的理想或者抱負無法實現(xiàn),不免要在現(xiàn)實的物化中得到慰藉。而蕭瑟的秋景似乎與他們的人生際遇有著天然的相似,所以“悲秋”也就自然成為詩人們盡力渲染的主題了。

辛棄疾用這一名句點出送別之意,因為這首詞本身就是一首送別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在秋風(fēng)蕭瑟、秋意濃烈的時分,辛棄疾送別好友,離別的愁緒縈繞在詞人心頭,宋玉的千古名句也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在詞人的腦海中。所以這首詞的開篇句奠定了全詞傷感的基調(diào)。

第二句“悲莫悲兮生別離”,出自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一句是“樂莫樂兮新相知”。從本句可以推知,辛棄疾所送別的是剛剛結(jié)識的知心朋友,或許兩人有著相似的人生際遇和相近的性格,兩人一見如故,無話不談,辛棄疾將他視為知己。

但朋友有要事在身,不得不踏上行程,因為剛剛相識卻又不得不分別,所以辛棄疾悲從中來,這是一種沒有緣由的傷感。辛棄疾慨嘆當(dāng)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他曾在另一首詞作《賀新郎》中感慨“知我者,二三子”。

或許是因為相聚短暫,或許是因為知己難求,或許是離別的傷感,總之,辛棄疾此時的情感是復(fù)雜的。有一首歌曲中唱到“唱一句離騷別愁,嘆一生知己難留”,如果用這兩句歌詞來形容是此時辛棄疾的心情的話,或許是貼切的。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屈原與宋玉并稱,辛棄疾將宋玉和屈原的詞句組合一起,不僅意思連貫,而且讀來余韻悠長。不得不說,辛棄疾采擷詞句、運用詞句的手法是很巧妙的。

第三句“不用登臨怨落暉”,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一詩,這首詩是杜牧在重陽節(jié)寫的。在杜牧的詩中,這一聯(lián)為“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怨落暉”,大意是說只應(yīng)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jié),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杜牧的言下之意是說要趁著重陽節(jié)的節(jié)日氣氛拋開世事的牽絆和煩惱,享受短暫的快樂。

夕陽將余暉灑在他們的身上,暮色降臨,朋友相聚,興猶未盡。夕陽無限美的時刻,也是辛棄疾與好友分別的時刻,登臨送別,使人分外傷感??梢哉f,辛棄疾巧妙地借用了杜牧的詩意。

第四句“昔人非”,出自蘇軾《陌上花》中的名句“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蘇軾借由眼前的春景聯(lián)想到已成過往的人事,發(fā)出物是人非的感慨。辛棄疾用蘇軾的詩句來表達他此時此刻的心情,不管是文意上還是情景上,都很貼切。

最后一句“惟有年年秋雁飛”,出自唐代詩人李嶠《汾陰行》中的名句“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詩人由汾陰的古今盛衰,展開議論,發(fā)出了了人生際遇中世事無常的感慨,尤其是“惟有年年秋雁飛”一句,讀來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

而辛棄疾將李嶠的這句詩剪取到自己的詞作中,與前面的四句相比起來,詞意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雖然不是原創(chuàng)卻勝似原創(chuàng)。

這首詞只有短短五句,雖然都出自前代詩人的作品中,但辛棄疾匠心獨運,以別出心裁的裁剪方式將它們一一裁剪下來,又以天衣無縫的粘貼手法將它們?nèi)诤显谝黄?。詞作寫得如此深沉,并且轉(zhuǎn)接自如,行云流水,毫無違和感,讀來確實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覺。

分享到:
責(zé)任編輯:佳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