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這幾天上戴建業(yè)教授的詩詞課程,聽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唐宋的著名詩人沒有不喝酒的!”
這樣說當然有些夸張,但是仔細想想,李白是酒鬼;杜甫也天天喝,還要問問“臨翁”要不要“相對飲”;白居易寫過“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說徹底戒酒的,腦子里一時間還真沒有人選。
這當然也和唐宋時期酒的度數(shù)低有關(guān)系,據(jù)說當時的清酒濁酒,最高的酒精含量也超不過5度,有個兩三度就已經(jīng)是“好酒”了。
再看現(xiàn)在,動不動上桌子就是53、54度的白酒。只要能喝上一兩杯,基本去到古代都是“海量”。
喝酒有獨酌、有對飲,也有一大桌子人一起喝的局,各有各的好處。
獨酌的好處,就是給自己一些放松的空間。白天忙碌了一天,被各種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搞的筋疲力竭。
這時候,喝兩杯小酒、讀讀書、聽點舒緩的音樂,恢復狀態(tài)見效飛快。
我個人是很喜歡喝酒到微醺那種狀態(tài)的。腦子里很容易有新靈感,喝完之后睡的也香。
雖然是山東人,但是一碰酒就臉紅,每次就喝上一點,也足以娛性情。
這篇文章,就帶大家欣賞白居易喝酒時寫下的一首哲理詩。
另外也想告訴喜歡古代詩詞的各位,稍微喝點兒之后可以試著記錄下自己當時的靈感,說不定就是一首好詩。
【詩篇】
對酒五首·其二白居易 〔唐代〕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誦析】
喝完酒最容易放厥詞,說大話。
但是這些厥詞和大話之中,多多少少也藏著真理在里面。
比如白居易這一首《對酒》。
寫得很直白,情緒很直接,一看就知道是喝了酒的。
這首詩硬要分題材的話,應該屬于議論詩。但白居易這里只是在宣泄情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沒有想要舉例、說理去證明它。
我們且當它是白居易內(nèi)心的一個寫照來觀摩吧。
起筆兩句用到兩個比喻。
“蝸牛角上爭何事”,是將人們所處的萬丈紅塵比喻成蝸牛角那一點狹小的空間;
“石火光中寄此身”,是將人們這短短數(shù)十載春秋,比喻成兩個石頭相碰撞時產(chǎn)生的那一點火花,轉(zhuǎn)瞬即逝。
白居易寫這兩句,站的很高,簡直是用宇宙視角在寫詩。這也是喝酒寫詩的特權(quán)之一,能用到平常用不到的視角。
既然我們?nèi)耸侨绱说拿煨?,人的一生又是如此的短暫??辞宄诉@一點,那還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
一般的詩歌套路,寫到這個份上,后面兩句就要開始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了。
但白居易畢竟是白居易。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有錢沒錢都隨它去吧,最重要的是人快樂。短短數(shù)十載倏忽而過啊,不開口笑那不是傻子干的事兒嗎?
你說這句是及時行樂,看著也像那么回事。但這里的“樂”是快樂,是樂觀,而非其他詩人筆下的“尋歡作樂”。
【空青語】
我從小到大,一直到大學畢業(yè)都沒有碰過白酒。
第一次喝是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老板愛喝酒,有時候和我們一起吃飯,就給我們也都整上一杯。
在公司里接觸過不少中美協(xié)、中書協(xié)的會員。只要來公司,一律是茅臺、五糧液招待,很少有徹底不喝的。或者說幾乎沒有。
喝過、體會過那種感覺,突然有點明白為什么人喜歡喝酒。
“借酒澆愁”。
藝術(shù)家的本質(zhì),是對現(xiàn)有的世界不滿意,于是要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世界,與現(xiàn)實相對抗。
所以只要活在現(xiàn)實中,藝術(shù)家就是“愁”的。
酒,恰好是通往理想世界的捷徑。
所以酒是藝術(shù)家的朋友,也是詩人的朋友。
看到白居易這首詩突然有這么多感觸,我寫得玩笑,你們也別當真。沒有鼓勵喝酒的意思,年輕人自制力差的,還是少碰為妙。